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经济关键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循环经济关键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来我们分别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具体谈一下“知识”这个影响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要素,知识的积累已经带来了真实的变化,无论是在结构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之中。

循环经济关键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进一步讨论

从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到如下结果:技术投入(f2),企业间合作(f3),知识(f4),生产设备(f6),原材料(f7),外部环境(f8),市场环境(f9),信息渠道(f11)8个要素中心度较大;在上述中心度较大的要素中,原因度Rj>0的要素仅有技术投入(f2),企业间合作(f3),知识(f4)3个。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得,生产方法、产品功能以及知识3个要素在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过程中的关键程度远远大于其余8个,换言之,我们可以运用以上3个要素来分析不同维度的创新行为与循环经济之间的适应程度问题。在前文中已经阐述了本书的观点,循环经济应该是一种产业演化的特殊状态,技术创新对其的影响已经无须赘述,重要的是分析创新类别对其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一)渐进性创新

顾名思义,渐进性创新的特点应当是层级推进、渐进式的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困难最小,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创新带来的新挑战。但渐进性创新也有其问题所在,本书接下来以中国资源型产业为例来阐述观点。

通过前文对创新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我们已知关键要素包含有3个:技术投入、企业间合作和知识。渐进性创新不会出现全新的技术格局,其对产业演化的推动作用较慢,但是同样不能忽视。例如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大多是渐进性创新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否定流程的改进不是技术创新。但其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却不明显,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以留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对其进行评价。我们难以想象生产方法与产品功能的缓慢改进可以帮助废弃物循环利用,创造新的经济价值。我们相信技术创新是让经济开始循环的必然途径,但是渐进性创新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吗?我们把目光仍然聚焦在中国资源型产业的身上,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其生产方法的渐进更新也仅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难以改变企业或企业间本身的结构。经济循环依赖的是技术更新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新企业诞生(给予新的废弃物处理方法),这一点显然是渐进性创新力不从心的。

(二)突破性创新

毫无疑问,突破性创新绝对会完全摧毁任一与其关联的产业结构。突破性创新带来的是全新的产品、全新的市场模式以及全新的企业间关系。可以认为企业也许并不一定愿意承受突破性创新所带来的冲击——过高的转换成本令企业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不跟进的话就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安东内里(Antonelli)是严谨的演化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引人注目。他认为企业作为主体,其行为受到相关的不可逆性和转换成本的约束(Antonelli,2002)。企业受到的技术局限导致技术创新必须是“有远见,且有担当”的企业才可以实现。关于“转换成本”的约束是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突破性创新带来的后果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突破性创新很容易被识别,因为企业必须时时关注它,突破性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不允许企业有试错的机会,因为现有结构的效力已经失去。从创新过程的3个关键要素来看,突破性创新必定改变了产品结构生产方式,而原有的知识也失去了作用,换言之,整个产业结构被重新洗牌了。这听起来很令人兴奋,但这绝不是实现经济循环所需要的,循环经济更倾向于对现有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一部分产品功能的改进,而不是重构,因为这样很可能要支付过高的转换资本以及新惯例形成初期飞涨的交易费用。

(三)结构性创新

雷贝卡·亨德森(Rebeca Henderson)与吉姆·克拉克(Kim Clark)在对照相机平版印刷校正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一个重要的结论:“几乎在每次技术进步中,企业投巨资研究下一代产品都是不成功的,可以推断,如果企业依赖于前代产品的结构性知识的话,就会忽略新技术的关键之处而导致失败。”(Rebeca Henderson、Kim Clark,1995)

以上的观点很重要,其完全揭示了结构性创新的特征——其破坏了结构知识与组件知识的有效性(Rebeca Henderson、Kim Clark,1995)。在这里我们举例来说明结构性创新带来了什么,我曾经去中国河南省的登封市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因为那里有一些资源型企业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资源型企业是具有其特殊性的,其产品主要功能较单一,但是事实上其产业链还是较丰富的。这里取一个煤炭公司的例子,煤炭行业已经相对稳定,其行业内部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技术层面的竞争,因为其产业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事实上,煤炭企业是最关注循环经济的企业群体,它们一直希望能够在产品结构、生产方式或衍生产品上有所突破。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在生产技术早已不是竞争核心的产业,却有着巨大的技术创新需求。这事实上很好解释,煤炭产业内部组件知识稳定,现有的生产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目前的生产技术是“统治性”技术,不存在挑战。煤炭企业的产煤量相对稳定,生产技术革新的需求并不强烈。但是由于煤炭企业污染排放量大,主要产品附加价值偏低却激发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种创新是结构式的,因为相关的科学概念与工程知识并没有改变,但是其相关产业链结构却因这种创新发生了改变。我们继续举例说明,煤矸石是一种在采矿过程中出现的废弃材料,传统的解决方式是丢弃,这既污染了环境,又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如果经济评价以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作为标准的话。但随着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状况发生了改变,矸石可以分热值进行烧砖或发电,废弃物得到了循环利用,这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的,而且在现实中,不少煤炭企业已经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增加经济增长点,已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这种创新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其产品固有的功能等组件知识,而是通过对其产品固有结构的部分改变来实现技术创新,我们可以认为这正是结构性的创新——我们一直都知道矸石内存在可利用的热值,但是这种新技术的运用在中国资源型产业中,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接下来,我们具体谈一下“知识”这个影响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要素,知识的积累已经带来了真实的变化,无论是在结构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之中。知识的积累对于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是暴风骤雨式的,传统结构知识和组件知识的积累在突破性创新里带来的是对自身无情的否定,这种变化是翻天覆地式的。在其初期阶段,在“试验性”知识未成为“统治性”知识之前,结构知识是不稳定的,交易费用与转换成本较高的企业绝不是循环经济滋生的土壤,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不可避免——这明显有悖于循环经济的原则。而在结构性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旧的结构知识还被企业所依赖——企业甚至没有发现结构性创新的到来,这常常是危险的,通常会导致创新失败。当企业认识到了结构性创新的实质后,它自然会调整结构知识以符合新状态,但必须在旧的结构知识的基础之上。

我们再回到关于“循环经济”与“结构性创新”的讨论上来,新技术的出现成功延伸了产品附加功能,企业为适应新的结构知识而更新已有的知识,这种主动适应必然带来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或许有新的企业进入,也或许企业会启动自发的调整。但无论如何,结构知识的变更是确定的,企业一定会尽量地节约转换成本与新旧“惯例”更迭期内的交易费用,以达到其利润增长的目的,事实上增加新经济增长点也会实现利润的增长,这一定是企业所乐于看到的。由此可推,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结构知识的更新导致的,结构性创新伴随着结构知识的更新,这种知识的更新是以转换成本的降低和交易费用的节省为局限条件。就像矸石的利用不会导致企业的完全转型,而是会增加企业经济增长点,尽量多地挖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而新知识的引入也会使更多的新企业进入,重新匹配产业结构内部的结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