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名医王清任学术思想综述

清代名医王清任学术思想综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气血学术思想王清任十分重视气血理论,并将气血学说直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清代名医王清任学术思想综述

二、王清任学术思想概述

(一)脏腑学术思想是王清任主要学术思想

王清任学术思想的最重要贡献在于他的人体脏腑学说。其名著《医林改错》最大的“改错”就在于脏腑。其《自序》中说:“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其中尚有不实不尽之处,后人倘遇机会,亲见脏腑,精查增补,抑又幸矣!记脏腑后,兼记数症,不过示人以规矩。今人知外感内伤,伤人何物,有余不是,是何形状。”

1.脏腑是疾病之本,医学之源

王清任认为人体脏腑形态是医学的“本源”,疾病之“本源”。在王清任看来,前人所著医书,言脏腑多与解剖形态不符合,立方处处自圆其说,自相矛盾错误百出,因此应该加以纠正。

2.以亲见实证出发,构建人体脏腑图

王清任列举了《黄帝内经》、《难经》以及王叔和、陈无择、赵献可、李东垣、李挺、张景岳等人的医学著作,指出了他们描述脏腑之错误,并以自己的亲身观察为依据,改正了此类错误,绘制了新的脏腑图。王清任认为前人著作中对脏腑的论述主要有以下错误:

脾:主静而不宜动与脾主运化矛盾。

肺:下无透窍,于肺中有二十四孔、行诸脏之气矛盾。

肝:肝在左右有两经与肝居于右、肝分左右矛盾。

心:心主神明与五脏藏神矛盾。

胃:胃主腐热水谷与脾动则磨胃化食矛盾。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食化粪,是“千古笑谈”。

心包络:有心外黄脂说,心肺相连之细筋说,心下横膜之上坚膜之下说,膻中有名无形说等等,莫衷一是。

三焦:有足少阴三焦、足太阳三焦、上中下三焦、前后三焦、有形三焦、无形三焦等等说法,互为矛盾。(www.xing528.com)

从以上论述来看,有不少前人的说法的确有错误,与实体解剖形态不相符合,但也有王清任理解有误,理解不全之处,且不同的医家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乃是立论角度不同之缘故。不同医家的观点不能混为一家而视为矛盾之说大加指责。针对前人的错误,王清任描述、绘制脏腑图形以细分缕析正误,如黄芪赤风汤、黄芪防风汤、黄芪桃仁汤等都体现了他的补气活血、标本兼治的思想。

对血瘀之证,王清任也多有发明,他从部位上区别不同的血瘀证,不以三焦来划分人体部位,而是以头面四肢内以横膈膜为界线来区别人体部位,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血腑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还有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各方都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逐瘀,王清任对血瘀之证的立法、处方、用药原则,可以说均自成体系,对今人开展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可以不研究。

补气和活血一般总是兼顾的,因为气和血的关系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因此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一般要兼用行气、理气之品。在使用补气行气药物时,一般都要并用活血化瘀之品,这样才能标本兼治,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气血学术思想

王清任十分重视气血理论,并将气血学说直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至今仍具有相当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1.气血是人体重要物质

王清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之源,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气血是临床上治病的根本,虽然王清任未指明气血是物质,具有物质属性,但从他对气管、血管与气府、血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气和血都是物质的,都有物质属性。血是有形的,气虽然看不到,可以小而无形,但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要通过人体有形的管道转输的。

2.气府血府与气管、血管

王清任在其名著《医林改错》之《气血合脉说》中说:“气府存气,血府存血。”“气在气府”,“血在血府”,由气府行周身之气的是卫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的是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肉皮长,即周身血管。行气者为气管,盛血者为血管。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认为“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气管近筋骨生,内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由上可见,王清任所说的卫总管是指大动脉,荣总管是指大静脉,气管指小动脉,血管指小静脉。

王清任在《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证》中对“卫总管”作了详细描述:“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之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短管连脊,此管皆行气,行津液。从现代生理学解剖学来看,分别是指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肾动脉、左右骼总动脉,肋间动脉。”对“荣总管”也作了描述:“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从其位置来看,是指下腔静脉,该篇文章对“气府”和“血府”做了描述:“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提鸡冠花之状。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因此,气府就是指肠系膜。“血府即人身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因此血府指横膈膜。从所给的图形和描述来看,“腰膜是上下界物”,“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其余皆膈膜以下物”。

王清任对“气管”、“卫总管”、“荣总管”的观察描述,是中国解剖学对动脉静脉的较早发现,虽然其中还有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之处,如把“卫总管”动脉误认为是气动脉来观察,未能了解动脉血管的功能,动脉与心脏的关系以及动静脉循环的过程,然而其对各种动脉的粗细曲直、长短随人体体质不同而不同,脉的浮沉迟数、虚实、大小随人体病理变化而变化的论述,都是很有价值的。

3.补气与活血

从医学目的论来看,《黄帝内经》既注重治人的病,更注重治病的人;既注重治脏腑气血变化的人,更注重治阴阳四时五行大生态大环境中的人;既注重临床实践,更注重理论建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王清任而没有根本改变。

王清任深深感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超过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从而以临床实践作为依据,重新建构中医脏腑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成为其医学的目的。理论建构要服从临床实践,虽然他说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然而记脏腑的目的正是为了治病,改正脏腑之错的目的正是为了使病情与脏腑相等合,是为了“业医诊病”。正是由于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病的目的性认识,因而王清任的临床经验和临证疗效都有了不少超越前人之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不少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经验,创造了不少有效方剂,发展了前人有关气血的理论,对活血祛瘀的治疗作出了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