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黄芪应用规律研究成果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黄芪应用规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氏在应用黄芪时,往往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配合不同的功用之药颇获殊效。王清任则提出还应看“血之遏滞、气之虚实”的审病原则。王清任除在方中重用黄芪为君以益元气之外,尚存在应用它方它法之后,辅以黄芪调理者。在通窍活血汤所治的14个病例中,有两种病提到以黄芪为辅,配合治疗牙疼,虽有胃火上炎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黄芪应用规律研究成果

二十二、对王清任应用黄芪规律的再次探讨

王清任临床之时,屡用黄芪,颇具特色。

重用黄芪为君,以益元气,《医林改错》全书载方28首而用黄芪者11方,占35.7%,11方中皆以黄芪为主药,最大用量可至八两(黄芪桃仁汤),而且多用生药,意在补益元气,这是与王氏整体治疗思想相符合的。其认为气和血为人体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于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突出形成了“补气”和“和血”两大治疗法则,对于其“活血化瘀”法世人已多有评述,这里不再赘述。而王氏在重视“气”的同时,似乎也重视气虚致病的特点,如认为:“半身不遂内有四十种气亏之症,小儿抽风门有二十种气亏之症。”(《医林改错》自序)由此产生了重用黄芪以补元气的治疗方法,为何王氏如此重用黄芪以补益元气呢?一是认为元气存在于“气府”,而“气府”为中焦之位,“小肠外有气府,气府抱小肠,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于是提出:“有气虚,用补中而愈。”二是受前人经验的影响。《证治准绳》说:“卒仆偏肢之症,虽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气不同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的君药……”王氏也认为半身不遂以“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极力主张重用黄芪。王氏在应用黄芪时,往往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配合不同的功用之药颇获殊效。

配活血化瘀以补气活血,前面提到“补气”和“活血”是王氏治病的极重要法则,而补气活血法则在整个治疗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认为是“活血法”中之大法,其五个具备“益气活血,化瘀通滞”的功效方剂,将分别用来治疗各种不同病证而又各具特点。

补阳还五汤:这是首十分著名的方剂,对当今中医学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方中以四两黄芪补益元气,配以当归尾、赤药、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诸活血化瘀之品,以使虚致五成或偏归并于左右之元气得以复原,滞涩之血脉得以周流,可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病症。

助阳止痒汤:方中黄芪一两、桃仁二钱、红花二钱、皂刺一钱、赤芍一钱、山甲一钱,此方具有益气活血通滞、祛风止痒的功效。是治疗小儿痘后日久,七日身痒不止,而抓破无血者,开创了治疗痘疹在解毒之同时,可以兼用补气活血的方法,所以黄芪就是照顾痘出,日久身痒,乃为气虚肌肤不得濡养所致。

古开骨散,是治疗妇人怀胎难产的方剂,是宋代龟甲汤《论难产及胎死腹中》加川芎而成。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称之为:“其方意图,活血开骨,不重用力劳乏,余每用开胃散,重用黄芪。”其重用黄芪补气为君,配合活血开结之品,以求气足则血自活,而骨自开,可谓至臻尽善也。

黄芪赤风汤:本方似乎与前几方无甚区别,但从所治疗病证看,其既非元气归并之中风顽症,也非血虚生风之症,而此瘫腿之病,是因为全身气血流通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故本方以黄芪益气以推血行为主药,配以赤芍以活血,而防风有助于行而不留之力,本方功用全在,“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以使气通血活,周身气血流畅,可谓“有病治病,无病服之,不生疾病”。具有防病的功效。

以上诸方虽皆以黄芪为君,配以诸活血化瘀之品组成,但王氏每个处方又各具特点,内涵深奥。

配益气温中以止泻:历来医家对痘疹之顺逆,皆着重于感受温疫之轻重,并认为清除瘟毒是治疗痘疹之要法,而不重视痘疹前后正邪虚实的变化。王清任则提出还应看“血之遏滞、气之虚实”的审病原则。认为当痘疹出后日久,如出现泻泄者,多由于气虚所致,故应以黄芪为主药,配合党参白术甘草、良姜、附子、官桂、当归、白芍等,组成止泻调中汤,意在益气健脾、温中止泻。此方不但可以治痘后脾虚泻泄,亦可以治疗各种气虚泄泻症。方中黄芪与附子、官桂、党参、白术、甘草配伍、以益元气,为不使本方过于偏温,“以防疫邪留滞”,故黄芪用量为最小,且附桂姜等品也较轻,为王清任所用方中药量最轻者。(www.xing528.com)

益气养血安神定惊,王氏以黄芪为主,配以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枣仁等益气养血,安神定惊,再佐以桃仁、红花以救逆止痉。组成了可保立苏汤,足卫和荣汤两个各具特色的方剂。同时用来治疗小儿症见惊风抽搐,项背反张,两目上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等症者。所不同的是,足卫和荣汤但治痘后气血亏损而发者。从方义看,可保立苏汤重用黄芪一两五钱,配以参术归芍益气养血,又更以山萸、枣仁、枸杞、故纸、核桃等益肾填髓,安神定惊,可知血瘀虚象较明显。而足卫和荣汤,黄芪用量为一两,较上方为小,且方中无补肾药品,只有活血祛瘀的桃仁、红花。同时以黄芪为主,益气养血及安神定惊,可其治不同。可能王清任认为可保立苏汤系纯虚无瘀之证,急需大补元气,而足卫和荣汤只用于痘后,既有元气虚,也有血瘀见症者。

配甘草、滑石益气解毒并用。王氏尚立益气扶正与清热解毒相配之法,方如黄芪甘草汤治疗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者。黄芪用量至四两之巨,可见其症为老年元气之虚所成,解毒之品仅以甘草为任足矣。从临床角度看,生甘草梢为最佳,因其既能泻火利尿,又可甘缓止痛,而保元化滞汤方中黄芪为一两,滑石一两,用于治疗久利不止白多赤少之白痢,白痢者多为气虚,取黄芪以补气,配滑石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经小便而除。另加白术五钱以养胃,意在补泻兼施,扶正而不留邪。久痢致虚者,又可元气恢复,湿热祛除而病愈。

配防风相得益彰。王氏在《医林改错》中立黄芪防风汤,以黄芪重用四两,防风一钱,治疗脱肛,不论七年八年皆效。

脱肛一症,病多由元气亏损,中气下陷所致,故王氏用黄芪量至四两,以求益气升阳,配伍防风颇显功深意奥。防风虽为祛风药,但有鼓动胃气之作用。这也是获取了前人经验。李东垣说:“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王肯堂《证治准绳》也说:“黄芪助真气,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其功用旨在助黄芪益气之功引气生发于周身。王氏善用黄芪配防风,这在黄芪赤风汤中也有反映,方中取防风推助黄芪益元气,使周身气血流通畅达。

黄芪为辅。

王清任除在方中重用黄芪为君以益元气之外,尚存在应用它方它法之后,辅以黄芪调理者。

在通窍活血汤所治的14个病例中,有两种病提到以黄芪为辅,配合治疗牙疼,虽有胃火上炎或瘟病呕吐热蒸发于口,血瘀牙疳所致。但切不可但用寒凉药。以防“血凝”而病情加重,于是提出了早服血腑逐瘀汤,晚服通窍活血汤,以求活血祛瘀,而为防“血凝”,则要在午间煎黄芪八钱徐徐服之。

对男子劳病,可有因弱致病,因病致弱。对无表里症,而见血瘀表现者,如体虚气弱,王氏提出了服通窍活血汤之后,可每日煎服黄芪八钱,徐徐服之,一日服完,言此为攻补兼施之法,但总以通窍活血汤逐瘀导滞,而以黄芪益气扶正佐之。

总之王清任临床上用黄芪,或为君药大补元气,并配伍他药形成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辅佐以扶正气,都表现其用药的独特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