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审美主义的困境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审美主义的困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审美型文论的演绎策略中有一个难题。其根源在于古典人道主义对个性自由、个体解放的抽象化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解放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如果权威话语认为激进、超前的审美主义将威胁权威意识形态的合法基础时,它就会适当地予以压制。因此,审美主义文论的困境构成文论转型的内部因素。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审美主义的困境

三、审美主义文论的困境

80年代的审美型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形态和文艺学的学科化进程的推进至今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审美型文论从发轫到在文论界成为权威话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前后时间不超过十年。审美型文论甚至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成熟就在90年代受到质疑,其原因既有审美型文论内在的结构性缺陷,也有外部语境的制约。

先看审美型文论的结构性缺陷。这种缺陷存在于以人道主义哲学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西方古典美学与(经苏联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不成功的对接或结合。80年代的审美型文论的建立首先直接借用了西方古典美学的资源,这种美学以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和康德的主体性美学为基础。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和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可以说是80年代审美型文论的典型文本。其实,这种古典美学在20世纪初的西方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尽管如此,人道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在80年代初的中国依然有它切实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从3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论中革命性文论的强势话语传统,这种人道主义和主体性美学只能采取迂回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寻找合法化的途径。按照审美型文论的阐释策略,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完全是经苏联到中国的服务于实践(特别是革命实践)的工具主义传统,它还应该包括人道主义的内容,其最集中的体现是《手稿》中关于人的解放的论述。在80年代初期的文论界,不管是审美型文论的倡导者还是反对者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手稿》进行阐释和解读,在《手稿》发表的半个世纪之后,在东方又演绎了一次“《手稿》热” 。但是,审美型文论的演绎策略中有一个难题。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命题成立的话,这种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对康德主体性美学的批判和超越上。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未把审美和艺术当做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理论的一部分,革命实践性是其理论指归,而且这也为马克思以后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继承和发挥。因此在审美型文论中就存在着审美主义与政治实践、形式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断裂。(www.xing528.com)

再谈80年代意识形态语境对审美型文论的制约。80年代的审美型文论与权威话语的关系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审美型文论以与权威话语的同一性的形态出现。对人的主体性、自由的张扬,和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客观上配合了80年代的权威话语为其再度合法化所推行的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的策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权威话语会容忍或需要审美型文论对传统僵化的或失去效用的政治工具文论的冲击。但在另一方面,审美型文论与权威话语又存在内在的不相容性。其根源在于古典人道主义对个性自由、个体解放的抽象化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解放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如果权威话语认为激进、超前的审美主义将威胁权威意识形态的合法基础时,它就会适当地予以压制。1985年、1987年和1990年三次“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显示了二者的紧张关系。因此,审美主义文论的困境构成文论转型的内部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