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直的梁毗:朝中得罪权贵,广袤西宁州刺史

正直的梁毗:朝中得罪权贵,广袤西宁州刺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直的梁毗梁毗为人刚正,不畏强权,因此在朝中得罪了一批权贵,被贬为西宁州刺史。梁毗曾张贴文告禁止这种争夺,对一些抢劫者严加惩罚,但均不起作用,他深以为忧。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康熙在从7岁到16岁这段时间中虽然因鳌拜专权而备受牵制和压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还是自由和正常的。

正直的梁毗:朝中得罪权贵,广袤西宁州刺史

正直的梁毗

梁毗为人刚正,不畏强权,因此在朝中得罪了一批权贵,被贬为西宁州刺史。当时西宁少数民族的酋长,都以金子多少作为富有的象征。互相抢夺,夺来夺去,如此你攻我,我攻你,一年到头也不得安宁。梁毗曾张贴文告禁止这种争夺,对一些抢劫者严加惩罚,但均不起作用,他深以为忧。

梁毗作为一州的刺史,各位酋长为了讨好他,一个接一个地给他送金子。他于是心生一计,请各位酋长赴宴。喝酒之间,叫人把给他的金子端出来。放在旁边,不料他忽然对着金子大哭起来。各位酋长莫名其妙,诚惶诚恐,不知如何是好心,有一位胆子大的问道:“莫非嫌我们送得太少了?”

梁毗使劲摇头,边哭边说:“此物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你们却为了争夺它,互相攻打,互相残杀。现在你们把它送给我,有意让我‘肥’起来,是不是想杀我呢?”

酋长们纷纷表示,绝非这个意思,完全是一片好意。梁毗又问:“那你们之间为什么为它争来夺去呢?”酋长们再次你看我,我看你,谁也回答不出,各个脸上都有羞愧之色。

此时,梁毗站起来,亲自把各人赠送的金子送到各人的面前,说:“这个我不要,你们还是各自带回去吧!”各位酋长像做错了事的孩子,都低下了头。

从此,他们再不为金子互相攻杀,隋文帝听到后很高兴,便提拔梁毗当了大理卿。

康熙时代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2月5日,顺治帝福临病死,他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7岁零9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

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葛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勇士)出身,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伏。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朝廷内的形势,竟至于此。

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身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人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除掉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的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顿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较功夫呢?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其众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www.xing528.com)

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平反昭雪,放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仆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康熙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有目瞪口呆之感,但他们很快就缓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

康熙在从7岁到16岁这段时间中虽然因鳌拜专权而备受牵制和压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还是自由和正常的。也许是满族人刚刚入关的缘故,他们还没有汉人皇族那样严格的礼教观念,也不按汉人那样严格地照规矩去生活。所以,康熙在少年时代还可以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一样在身心两方面得到较为正常的发展,而不像以前的许多皇帝在童年、少年时代就造成了有一定畸形倾向的性格。据说,努尔哈赤及其许多儿子都目不识丁,只有第八子皇太极略通文墨,可见,满族人重武轻文,到康熙这一代,仍无多少礼教观念。然而,康熙毕竟生活在汉人地区,汉族文化开始浸透到满族的贵族之中,再加上满族人从皇太极开始就十分重视汉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开始大量接触中国的文化典籍了。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康熙本人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型的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是发自内心,是主动的,而不是像前代的许多皇帝那样成天被人“谆谆教诲”被动地接受的。因此,康熙的努力学习,并未对他健全的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增长了他的见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他是一个真正善于读书而又能用书的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康熙之所以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活学活用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铲除鳌拜之后,康熙又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历法之争。在顺治时期,西方的传教士就进入了中国,汤若望等一批人还受到了特殊的优待。在这一时期,汤若望用西方较为先进的算法推算出了一部天文历法,顺治把他任命为“通玄法师”,并任钦天监监正(国家天文台台长)。这套历法在当时是较为准确的,但有一个叫杨光先的人投靠鳌拜,上书清廷,说汤若望在《时宪历》的封面上印上了“依西洋新法”字样,是要清朝屈服西方,是“阴行邪教”,如果废了黄帝以来的中国天文历法,那就要把尧舜以来的礼仪制度都要废掉。在鳌拜的支持下,杨光先出任钦天监监正,朝廷的许多大臣也都主张废除洋法,用中国的旧历法。礼部、刑部还作出了决定,杀了一批主张用洋历法的大臣。亏了太后的保护,汤若望才免于一死,但从此朝廷形成了两个历法派。

康熙本人对历法了无研究,不能作出决断,但他知道不能用祖宗的规矩来压制西洋的先进的东西。在铲除鳌拜以后,康熙想实事求是地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他一边派传教士南怀仁去推算比较两种历法,一边自己刻苦学习,了解了历法的大概。经过研究和使用,杨光先的历法屡屡出错,因此,康熙废了旧历法,推行新历法,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同大臣们讲明道理,较好地解决了新旧历法之争,也显示出了康熙认真求实的态度,为他进一步赢得了威信,群臣都不敢把他当小孩子对待了。

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平定“三藩”,尤其是吴三桂,勾结朝臣,收买心腹,对朝廷的钱粮大加挥霍挪用,在云南招兵买马,积极备战,那是早晚必反的。康熙的态度极为明确,那就是坚决削藩,不能姑息养奸。不过,康熙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乱晚发生一天,就对自己有利一分,因为从年龄来讲,自己会一天天地长大,而吴三桂会一天天地老下去,自己会准备得越来越充分,而吴三桂则只会越来越不得人心。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年老多病,把藩事交于其子尚之信代理。尚之信掌权以后,残忍好杀而又多行不义,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挟持,便上书请求撤藩,要求告老还乡,并让其子袭爵。这一年,康熙19岁,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宜撤藩,但康熙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时机,当即允许。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报告了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告知了福建的耿精忠,两人均感惊慌,因为他们害怕撤藩,在幕僚的劝说之下,吴三桂与耿精忠均于这年的10月上书,上书请求撤藩,说了一些“仰垦皇仁、撤回安藩”之类的话,其实际用意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这一点,清廷大臣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围绕着是否撤藩这一问题,清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大臣找出种种理由来推搪,认为不可撤藩,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吴三桂等人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几个大臣主张撤藩。几次讨论,都未取得共识。这时,康熙十分决断地指出:“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一边撤藩,一边准备应战罢了。”于是,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

接到允许撤藩的诏书以后,吴三桂等人知道弄巧成拙。只好佯为恭顺,敷衍清廷使者,暗地里加紧反叛的准备工作,清廷的使者见吴三桂一味迁延时日,不愿离开云南,就要回去报告。吴三桂见已无法可想,就杀掉了使者和云南的行政长官巡抚朱国治,于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悍然举行叛乱。

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尚之信、耿精忠也随之造反。叛乱的形势正如康熙当初估计的一样,一开始气势是很凶的,很快就打入了湖南,四川、广西一带的文、武官员也附和响应,半个中国都燃起了叛乱的战火。这吓坏了清廷的一些官员,他们主张向吴三桂等叛军屈服,甚至割长江以南给叛军,还有的人要求杀了当初主张撤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这样,朝廷官员知道,朝廷再也没有退路,只有同吴三桂等叛军决一死战,清廷因此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而吴三桂等叛军也知道对清廷的要挟已失去了作用,只能死拼到底。但大部分将领也因此开始离心了。

康熙面对“三藩”之乱并不惊慌,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策略,认为“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其余多是胁从,若能击败吴三桂,其余叛军不难攻破或是收服。这样,康熙就调兵遣将,重点向吴三桂进攻,对川、陕一带的胁从叛军,反复进行说服争取工作。康熙的这一招十分奏效,在不长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被分化瓦解,阻困在了湖南。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康熙收复了浏阳等湘地的许多城池,吴三桂知形势不好,赶快过一过皇帝瘾,撕下了“复明”的假面目,于3月23日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同年8月,吴三桂病死。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即位,退据云南,后昆明城破,吴世璠服毒自杀。吴世璠被断头送京,吴三桂被掘坟折骨。耿精忠、尚可信等人也早已被杀,川陕等地也已平定。至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乱了八年之久,折腾了十多个省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在平乱之中,康熙的英明睿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平叛,临乱不惊;二是方针正确,先攻吴三桂,分化收服其余;三是调兵遣将,指挥得当。平叛过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28岁了,到这时,他已成为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

康熙于68岁去世,他在后来的四十年里,更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统一中国,使台湾回归方面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郑成功从荷兰人的手里夺回了台湾,本想把他作为抗清的海外基地,但壮志未酬,于39岁(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去世。其后,郑氏子孙和部将互相争斗,一直未能振作。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入台湾,并及时制定政策,让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康熙的正确指导下,郑成功的部将投降。康熙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并让郑成功归葬南京。

对于西北部的准葛尔部的叛乱侵扰,康熙数次亲往征讨。经过艰苦的奋战,终于平定了中国的大西北。

在抗击沙俄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康熙的决策也很正确,他指挥大军赶走了沙俄侵略军,并制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一条约划清了中俄的国界,为中国争取了大片的领土。

另外,康熙本人在科学方面还有一定的贡献。少年时期就学习天文历法,后来还倡议学习数学,设立“算学馆”,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在医学方面,他极力推广中国古老的种痘免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尊重由西方传来的用金鸡纳治疟疾的方法。在地理学上,他还花费心血测绘中国地图。在农学方面,他也能亲自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康熙大帝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优秀的皇帝,不仅在成年以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少年时期所做的除鳌拜,解决新旧历法之争,平定“三藩”之乱三件事,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