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方法及实践

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方法及实践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认为,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原则,着眼点应当是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目标,是造成全社会的“终极关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脱离当代中国的实际,而侈谈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显然会偏离民族精神发展的正道;如果离开社会实践。

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方法及实践

四、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如果一般地讲“人文精神重建”,人们不会有大的分歧。但从实践的角度看,从操作性的层面审视,便会出现见仁见智的情况,甚而出现实际上反人文精神的现象。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人文精神的“重建”?为什么要“重建”?“重建”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在我们看来,所谓“重建”,是指在现有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扎根现实,借鉴传统,建构符合国情、民情的人文精神系统,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成长。“重建”,并不是回归往古,更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实事求是地承认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承认五四以来有着经过实践验证的具有新时代色彩的新人文精神,承认建国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而积聚起来的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我们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便容易走向推崇国粹、眷念往古而否定现实,或者流于空谈马列而割断历史、否定学术界拨乱反正以来的研究成果的歪路。(www.xing528.com)

“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之世,社会主义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这个转型,并不仅仅是所谓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我们看来,这个转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体制方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的转型;政治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统一,意识形态笼罩一切以至等同、取代一切,向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政治、经济、文化分途发展的方向转型;文化体制方面,由政治的附庸、图解政策的说教工具,向思想性、教育性、消遣性、娱乐性兼备,着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向转型。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整体转型,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方面的局部转型。尽管不同层面体制的转型,会有先后次序之分,轻重缓急之别,但全面转型最终必然会实现,无论人们愿意与否。

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必须先“立其大者”,即首先要确立基本的思想原则,明确重建的目标。我们认为,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原则,着眼点应当是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目标,是造成全社会的“终极关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脱离当代中国的实际,而侈谈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显然会偏离民族精神发展的正道;如果离开社会实践。则人文精神的建设只会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果没有“终极关怀”意识,则没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是,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终极关怀”,并不是如近年一些论者所认为的,是超越社会现实的,具体说来,是超越现实政治、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而标榜所谓对“文化生命”的关怀。这种貌似抽象、超越的“终极关怀”论,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理论界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契机干预生活、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种否定,这是我们不能赞成的。因此,我们说的“终极关怀”,固然也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但它的确切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观、在人欲横流的时候“不动心”,用高尚的道德理想荡涤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泥浊水,用个体的有限生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人文精神的发扬和创新,竭尽绵薄之力。人文精神重建的目标大而言之,是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小而言之,是为每个人确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安身立命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