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实践研究:从政治工具到新闻媒介的转变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实践研究:从政治工具到新闻媒介的转变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政之和张季鸾则是有志于发展私营新闻业的典型代表。报社的主要负责人如此热衷新闻并亲自采访新闻,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闻通讯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公报》的“四绝”之一,新闻报道之所以长期以来深受各方的重视,胡政之和张季鸾在新闻采写诸环节的擘画和亲力亲为是决定性的因素。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实践研究:从政治工具到新闻媒介的转变

9.1 新闻职业功能从政治工具到新闻媒介转换的推动者

戊戌变法前后到辛亥革命,中国报业的主体是资产阶级政治报刊。而且,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保皇派的报刊,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主要的功能都是政治宣传。一方面,宣传对己有利的政治主张,以争取在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传播对己有利的政治命题,以赢得政治版图中的优势地位。报刊的从业者,主要是政界中人或者是热衷于政治的人;他们创办报刊的目的,就是看中了报刊可以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这一功能。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报刊的经营者而言,报刊仅仅是实现他们政治抱负的工具。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的王韬、容闳等,戊戌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辛亥时期的孙中山章太炎……投身报业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改良或者革命。这种状况,在民国初年发展到了极致。(www.xing528.com)

胡政之和张季鸾则是有志于发展私营新闻业的典型代表。对于他们的构想和实践,徐铸成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我走入新闻界时,正当中国新闻事业处于新旧交替之际。旧一代的报人,正努力于新闻规范化,使采访、编排、言论各方面的改革趋于定型,以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苦心经营的《大公报》可为代表。其贡献在力求翔实,讲求新闻之效果。”[5]的确,在扩大新闻报道面上,《大公报》尽管不是最早在全国主要城市和海外派驻或聘请特约通讯员的报纸[6],但是无疑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报纸之一。胡政之非常重视通信员的选聘,也很重视对他们采写稿件的管理。各地通信员的规模化设立和常态化管理,保证了《大公报》外地新闻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大公报》在出版地还有不少专门负责采访新闻的记者。这些记者和通信员,构成了《大公报》的新闻采集网。更有意义的是,每遇有重大新闻即派出记者甚至亲自出马进行专题采访的做法,反映了胡政之和张季鸾主动地、积极地记录时代的态度和决心,也凸显了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在《大公报》中的地位。报社的主要负责人如此热衷新闻并亲自采访新闻,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闻通讯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公报》的“四绝”之一,新闻报道之所以长期以来深受各方的重视,胡政之和张季鸾在新闻采写诸环节的擘画和亲力亲为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外,《大公报》除了新闻报道数量多、时效性强以外,在编辑排版方面也屡有创新,从而在增加了信息量的同时美化了版面、方便了读者阅读。总之,重视新闻和新闻版面的设计,使《大公报》很快脱颖而出;而《大公报》的成功,又引起了模仿。在极力凸显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数量的过程中,报纸作为新闻媒介属性得到了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