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帝国的雏形:读通金融史,揭示荷兰的崛起

金融帝国的雏形:读通金融史,揭示荷兰的崛起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帝国的雏形随着荷兰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逐渐成为荷兰最具活力的行业。所有的这一切应证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荷兰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帝国。尽管荷兰将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向国外金融领域,但是荷兰国内仍然存有大量用于投机的剩余资金。到了18世纪中叶,荷兰这一金融大帝国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

金融帝国的雏形:读通金融史,揭示荷兰的崛起

■ 金融帝国的雏形

随着荷兰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逐渐成为荷兰最具活力的行业。尤其是在荷兰建成阿姆斯特丹银行之后,国外其他上到皇帝贵族下到普通商人均纷纷加入借贷者的行列,这注定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们与国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荷兰国内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银行家们将眼光逐渐投向了世界,不再甘心做国内的“借贷者”。他们有偿地将自己手中的某些商业利益让给世界上诸如汉堡伦敦以及巴黎大城市的商人,然后从这些大商人手中收取一定量的利息,通过这种方式,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放债人集团,将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剩余资本疯狂对外输出,自己则退出商业活动,坐享其他商人的利润

尽管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家们喜欢将资本投资于国外,但是国内金融领域永远是他们的立足之点。18世纪五六十年代,荷兰放债集团投入到国内各种债券之中的货币高达1500万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投入到国内债券之中的货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780—1795年这短短的十五年间,荷兰放债集团仅向国内公债一项的投入每年平均便达3700万盾。尽管向国内各种债券方面投入了如此巨额的资金,但是荷兰国内的剩余资本并没有被掏空,反而越来越多。由于剩余资本实在太多,国内资金需求又偏少,这种供不应求所引发的后果便是官方利息与民间借贷利息逐年下降。1640年,荷兰官方利息降低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5%。但是这种利息低迷的局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变化,到了1672年,荷兰官方利息早已突破了5%的底线,达到了3%。在这种情况之下,荷兰商人不得不加大了海外投资的力度,于是寻求海外新的投资点成了这些借贷家们所关注的热点。当初,他们不太相信海外国家的金融机构,所以并不敢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国外的金融领域,但是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借鉴荷兰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外金融业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这为荷兰的银行家和放债集团带来了新的商机,于是荷兰国内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国外。据史料记载,仅1782年的一年时间之内,荷兰便对外投资高达十亿弗罗林。整个18世纪,荷兰国内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公司和美洲的公债数额高达3.4亿盾;荷兰商人购买了英国国债的90%,这导致英国每年给荷兰商人的利息便高达2500万盾;除此之外,荷兰放债集团向法国政府放贷3000万盾。所有的这一切应证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荷兰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帝国。尽管荷兰将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向国外金融领域,但是荷兰国内仍然存有大量用于投机的剩余资金。到了18世纪中叶,荷兰这一金融大帝国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东印度公司在全球已经拥有了将近两万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www.xing528.com)

这种疯狂将剩余资本输入国外的行为给荷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8世纪前期,荷兰放债集团投资者每年通过借贷从国外所获取的利息收入便可达1500万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18世纪后期,这些投资者每年从国外所获取的利息收入高达3000万盾。在1750—1773年这短短的二十几年之内,阿姆斯特丹这一地区的银行家们每年从国外投资中便能坐享利息额高达8000万盾。从荷兰经济发展的轨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传统的依靠商品资本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荷兰再也难以寻其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货币资本,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唯一的一个依靠货币资本来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国度。通过不断的资本对外输出,荷兰完成了从一个传统的商业资本主义国家到金融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从此,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金融大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