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万铁路岩溶与地质构造:地质工程勘察技术

宜万铁路岩溶与地质构造:地质工程勘察技术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2宜万铁路岩溶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控制可溶性地层的展布和连续性,控制岩溶发育的方向、部位和空间展布,控制岩溶发育的强度和深度。灰岩等的透水性主要有赖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而风化裂隙仅及表层,构造裂隙才能涉及深部。

宜万铁路岩溶与地质构造:地质工程勘察技术

2.2.2 宜万铁路岩溶与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控制可溶性地层的展布和连续性,控制岩溶发育的方向、部位和空间展布,控制岩溶发育的强度和深度。

一、褶皱与岩溶的关系

褶皱变形的不同部位其变形强度和对地层的切割程度各异,破裂变形的力学性质不同、破裂程度不同,其裂隙介质的导水性也不同。它们往往控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影响地下水流的交替强度,从而控制岩溶、岩溶水的发育。不同的褶皱部位其变形机制不同、破裂结构面切割程度不同,岩溶、岩溶水发育程度的差异亦明显。

(一)褶皱核部

(1)背斜核部。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于垂直主应力方向产生压缩变形,形成背斜、向斜褶皱构造。褶皱核部应力集中,岩层受强烈挤压,并产生以下现象:

1)与褶皱变形同时产生的、配套的第一序次的“X”形扭节理裂隙。

2)随着岩层的弯曲变形,弧顶产生第二序次的拉张应力,形成纵向张性裂隙。背斜核部该裂隙上宽下窄;向斜弧顶于中和面以下与背斜相反,上窄下宽。

3)随着褶皱变形的强烈,引起层面的大幅滑移,层间的扭应力(低序次)使层间产生大量破劈理。

4)随着褶皱变形的加剧,使岩层内物质顺层间引起重分配,使褶曲的顶部加厚,翼部变薄;刚性岩层(如灰岩)因厚度难改变,结果在褶曲顶部岩层间相互脱开(形成顶部“虚脱”现象),层间形成空隙空间。

褶皱核部是地应力集中、岩体变形最强烈的地方,上述破裂结构面的叠加,使节理裂隙集中、密集发育,提供强渗流通道,且易溶蚀成槽谷、洼地,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及集中渗漏,为岩溶、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如齐岳山隧道工程区为紧密背斜褶皱,核部组成背斜山地,并发育纵向槽谷、洼地,有利于降雨、地表水的汇聚。岩层较陡立,层间裂隙(破劈理)、核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及地下水的渗漏、储存。2006年7月5日暴雨(120mm/d)背斜核部DK363+095~+103掌子面右拱腰、边墙大突水达13 000m3/h(图2-4、图2-5)。

img15

图2-4 齐岳山隧道地区水文地质平面缩图

1.地表河流及流向;2.断层;3.地层界线;4.分水岭;5.暗河及出口;6.泉

img16

图2-5 齐岳山背斜核部纵断面涌水点

(2)向斜核部。向斜核部的受力变形机制与背斜核部类似,只是向斜核部岩层弯曲弧顶变形强烈部位位于中和面以下,处于深埋部位,岩溶化作用难于企及。但它对岩溶、岩溶水发育的控制作用仍不可忽视。

向斜核部处于负地形时,向斜两翼组成山地和斜坡,向斜核部标高最低,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汇聚、径流、排泄的场所,常发育大型暗河溶道,也常是排泄基面的所在地,如小溪暗河即发育于金子山复向斜的小溪次级向斜中(图2-6)。

img17

图2-6 小溪河暗河系统平面示意图

1.暗河天窗;2.暗河及进出口

向斜核部处于正地形时,向斜核部为山地台原,山地台原发育的溶蚀洼地、岩溶漏斗分布于向斜核部,其方向与向斜轴向一致,核部岩层产状相向,接收台原岩溶洼地等的入渗和山地侧向岩溶水、地表水的补给,于向斜核部汇聚、径流成暗河(溶道型岩溶)。如八字岭隧道工程区为山地向斜,东、西、南三向被河溪深切,北部与大山相连;向斜核部上方山地台原岩溶发育,降雨入渗汇入核部;北部山地的岩溶水侧向补给向斜核部;北部山地下来的响水坪、张三坡两溪沟的地表水直接注入地下,上述入渗、注入水流于核部汇成牛鼻子洞暗河,沿轴向径流、排泄于泗渡河(图2-7)。

(二)褶皱的转折部位

背斜的倾伏端、褶皱的转折部位,岩层皆发生曲面弯曲,产生低序次应力场,岩层的受力条件与背斜核部类似,节理裂隙密集,有利于岩溶发育,是岩溶的好发部位。

(1)如别岩槽隧道为箱型背斜,核部岩层产状平缓,岩体变形、变动较小,节理裂隙欠发育;箱型背斜核部横剖面的两侧的转折端(核部产状平缓处至两翼产状变陡的转折部位)应力集中,岩体变形较大,破裂结构面(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如东翼的茨竹垭断层等),相应岩溶随之发育,庙坪暗河的主要径流段、隧道出口突水截流庙坪暗河的地段皆位于转折端(图2-8、图2-9)。

(2)如鲁竹坝隧道进口大型溶腔即发育于背斜倾伏端的转折部位(图2-10、图2-11)。

(三)褶皱翼部

翼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交界处、相对阻水层的界面上下层位、层间裂隙发育的层位,多是岩溶水富集带(特别是上述情况下的陡倾岩层),沿途常常得到沿地层走向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给源丰富);沿层间垂直渗流活跃,岩溶化程度高,汇聚后于层间多形成管道流(溶道)。宜万线这样的例子较多,如大支坪隧道志留系碎屑岩与下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交界处(岩层陡倾)发育的管道流(溶道)系统、齐岳山隧道巴东组碎屑岩与嘉陵江组灰岩界面处发育的德胜场暗河(溶道)系统等。

img18(www.xing528.com)

图2-7 八字岭隧道区水文地质缩图

1.地表河流;2.地层界线;3.暗河及进出口;4.分水岭

img19

图2-8 别岩槽隧道区水文地质平面示意图

1.分水岭;2.推测暗河及出口;3.地下水流向;4.岩层界线;5.背斜轴道

img20

图2-9 别岩槽隧道剖面背斜翼部转折端汇水示意图

图2-10 鲁竹坝2隧道溶腔地质图

1.推测暗河及流向;2.实测暗河及流向;3.暗河天窗;4.岩溶洼地;5.地层界线;6.背斜轴部及倾伏端

二、结构面与岩溶关系

地质构造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从而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改善了水在可溶岩岩体内的循环条件,强化了水的溶蚀作用,促进了岩溶的发育,因此,破裂结构面控制岩溶发育的强度。灰岩等的透水性主要有赖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而风化裂隙仅及表层,构造裂隙才能涉及深部。因此,构造带(断裂带、裂隙密集带)是控制岩溶发育深度的重要因素。

img22

图2-11 鲁竹坝2隧道工程区水文地质图

1.河流;2.暗河;3.集水范围;4.断层;5.地下水流向;①五龙口—混水河暗河;②马石坝暗河;③獐角坝暗河

断裂、节理裂隙是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破裂构造形迹,其展布具强烈的方向性。不同应力条件下产生的断裂、裂隙(压性、张性、扭性等)具不同的构造、结构特征,具不同的水文地质特性、不同的富水条件。富水程度一般张性大于压性破裂结构面。山地背斜(背斜核部为正地形)核部纵张裂隙贯通性好,横张裂隙强势;沿纵张裂隙多发育大型溶蚀洼地、串珠状漏斗,涉及较大范围的汇水面积,形成对地下的补给。横张裂隙溶蚀发育强烈,终将成导水通道,将背斜核部的岩溶水导入纵向(沿地层走向)富集带,形成管道流、暗河(溶道型岩溶)。如鲁竹坝隧道工程区为一背斜构造,地貌走向、次级分水岭、带状溶蚀洼地都与构造线一致;马石坝—混水河暗河沿强势的横向张裂隙(N60°—90°W)发育(图2-10)。又如,长阳背斜核部台原山地沿张性裂隙发育大型负地形的封闭洼地等,形成补给区,沿横张裂隙发育的溶隙(图2-12)将核部岩溶水导至“接触带”(奥陶系下统碳酸盐岩与奥陶系中上统泥灰岩阻水层接触带)汇聚成纵向富水带,形成纵向管道流。

隧道施工揭露的大型岩溶腔体、断裂涌水等,大多出现在张性裂隙或断层处。如野三关隧道F18张性断层,其本身富存裂隙水,同时导水性亦强,隧道开挖,除泄出大量裂隙水外,同时将3暗河引入隧道;白果坝暗河右岸山坡隧道群(下村坝隧道、长鹰坝隧道等)沿横向强势的张裂隙带发育深大的岩溶腔体(图2-13至图2-15)。

img23

图2-12 长阳背斜北部水文地质平面略图

1.暗河;2.分水岭;3.岩层界线;4.地表水流向;5.泉;6.背斜轴部;7.断裂构造

img24

图2-13 下村坝-长鹰坝地区岩溶地质略图

1.地表洼地;2.岩层界线;3.断层;4.地表干沟;5.暗河;6.隧道

img25

图2-14 下村坝隧道遭遇溶腔剖面示意图

img26

图2-15 长鹰坝隧道遭遇溶腔剖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