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争议:超个人观点

心理学争议:超个人观点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之际,它们就对当时心理学界流行的一些看法持有不同见解,即使在今天,有关某些心理现象的分歧和争论仍然没有停止,有些研究还有待更多研究的支持和验证。3.关于超个人心理学本身的争论一些坚持实证科学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神秘的体验,甚至有人称之为病态的体验。实际上,这是一种学术偏见而导致的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争议:超个人观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之际,它们就对当时心理学界流行的一些看法持有不同见解,即使在今天,有关某些心理现象的分歧和争论仍然没有停止,有些研究还有待更多研究的支持和验证。这些分歧和争论主要表现为:

1.心理发展是阶段性的还是终身的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上达到成熟之后,人的心理发展也基本上停止了。换句话说,人的心理发展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因此,大多数有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只有少量的研究才同样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例如,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按照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和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绝望”说明人的成年阶段心理活动仍然在发展,时至今日,这种心理发展的渐进论以及埃里克森的研究模型已经得到了当代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支持。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莱文森在他的《人生的季节》一书中提供了一些鲜明的证据,说明在美国成人中心理发展仍然是有明确阶段划分的。尽管对这些观点人们还存在一些争论,但超个人心理学家也坚持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身发展的。在成年阶段运用特殊的训练和治疗方法,能够使人的心理发生令人惊异的变化。

2.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没有疾病吗(www.xing528.com)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疾病”,因此,通过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诊断,就可以确定人的心理健康的程度。这种信念曾长期支配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但是,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心理健康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没有疾病,尤其是没有生理疾病。在我国,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p.1395)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就是针对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自杀而提出的。在我国,这个数字近两年达到每年28万人之多,有自杀倾向的人数达到200万人之多。如果从生理疾病的角度来评价,这些自杀者当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生理疾病,有的还相当健康和强壮,但我们能说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吗?超个人心理学致力于从心理治疗和追求精神健康的角度,使人达到超越自我的健康状态,其中很多心理学理念值得我们思考。

3.关于超个人心理学本身的争论

一些坚持实证科学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神秘的体验,甚至有人称之为病态的体验。实际上,这是一种学术偏见而导致的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维尔伯曾经指出,精神分裂症的融合与婴儿的融合之间的差异“在于前主体/客体的差异,这意味着,婴儿还不能分清主体与客体。但是,神秘的整合(sahaj samadhi)是超主体/客体的,意思是说,它是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同时又能够完整地觉知到那种传统的二分性”(Walsh,1992,p.21)。这里当然有超个人心理学本身研究的含糊性,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不研究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还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内在本质。这种争论恐怕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理解才能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