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鞅改革:以信立法促进繁荣

商鞅改革:以信立法促进繁荣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以信立法变革商鞅,汉族,卫国人。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春秋末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由于连年战争,赋税繁重,所以赢得民心、树立国家威信显得十分重要,这成了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一诺千金,使得变法顺利进行,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夯实了根基。

商鞅改革:以信立法促进繁荣

商鞅以信立法变革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离不开诚信与勤奋。诚信是做人的底线,勤奋是做事的底线,虽然这两条底线并不能保证你成功,但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再精明的人,也不能抛弃这两条底线,否则就会沦为奸诈的小人,只会耍阴谋手段。只有在诚信与勤奋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前进的道路,发挥聪明才智去创建伟业。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可谓无信不立,能够在臣民中树立威信便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便有可能国破家亡,“商鞅立木建信”和“烽火戏诸侯”便是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故事。

春秋末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由于连年战争,赋税繁重,所以赢得民心、树立国家威信显得十分重要,这成了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着全城百姓承诺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便赏金十两。围观的百姓根本不相信这么轻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所以没有人敢于上前一试。接下来,商鞅又把赏赐提高到了五十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出人群,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而后商鞅立马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正是通过这一举动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威信,使得各项变法措施在秦国得到了顺利推广,使秦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为最终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十分宠信名叫褒姒的妃子,由于平时的褒姒不善言笑,为了博取她的欢心,奸臣虢石父建议周幽王说:“在京城有二十多座防范西戎入侵的烽火台,我们不如把烽火台点着,戏耍各路诸侯一番,当娘娘看到忙作一团的兵马时必会开怀大笑的。”昏庸的周幽王听后拍手称快,便立即下令点燃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熊熊燃起的烽火后以为京都危机,便各率兵马第一时间赶了过来,结果才知道遭到了周幽王的戏弄。虽然褒姒见到那么多兵马忙来忙去的情景后露出了笑脸,愤怒的各路诸侯对周幽王却失去了信任。

后来,西戎果真打到了京城,可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台时各诸侯都以为又是在玩笑,所以没有派兵前去救援,结果因都城守军兵马不足,周幽王和虢石父被西戎所杀,褒姒被掳走,至此西周灭亡。虽然后来诸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了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周平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但东周王室名存实亡。

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一诺千金,使得变法顺利进行,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夯实了根基。周幽王沉迷女色,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因失信于臣子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所以,诚信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