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人办事,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

求人办事,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便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所以,求人办事要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他并不是遇事便立即脱口而出,而是十分讲究说话的时机。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日后对他也更加宠信。

求人办事,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

该出口时才出口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便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由于办事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它会受到办事对象、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也就是说,我们求人办事时,务必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表达的机会。同样,如果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或者是不该说话时却急于抢说,都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所以,求人办事要选对时机,该出口时才出口。

战国时期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善辩,很受楚王的器重。他并不是遇事便立即脱口而出,而是十分讲究说话的时机。

安陵君有一位朋友,叫江乙。一天,他突然问道:“安陵君,你没有一寸土地,也没有至亲骨肉,却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奉禄,国人见到你,也无不整衣跪拜,等着接受你的号令,为你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答道:“这是大王太过抬举我了,不然我哪能这样!”

江乙闻言,不无忧虑地说:“用钱财相交的人,一旦钱财用尽,交情也就断了,如同靠美色相交的人,美色衰老则会情移。因此美丽女子还没等到卧席被磨破,就已遭人遗弃;得宠的臣子也等不到车子被坐坏,便被驱逐。如今你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你担心,觉得你的处境实在是太过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立刻恭敬地拜问江乙:“既然如此,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你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你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听后,立刻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说这番话。

江乙急忙去见安陵君,说道:“我对你说的那些话,你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呢?既然你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也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一箭便射死了一头狂奔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无不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地仰天大笑,说道:“痛快啊!今天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www.xing528.com)

此刻,安陵君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走上前去,泪流满面地说:“大王万岁千秋之后,臣想请大王为臣提供一席之地,以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了。”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日后对他也更加宠信。

这个历史故事说明了把握说话时机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进行准备,以等待时机成熟,但这并非意味着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说:“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力,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时刻,因为此时动情表白,必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最终,他正式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同样,我们在求人办事时,也要非常注意提出的时机是否合宜,礼节是否顾虑周全,措词是否得当。一旦各方面都考虑清楚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才有可能让对方接受,否则就不要提及,如果因此产生了反面效果,让人留下恶劣的印象,那可就吃大亏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不过有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1)应当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反映情况或提出请求。

人家刚丢了钱,你说要他请客,那你只能“吃”难堪。应当在双方的感情、认识差距缩小了以后再开口相求。

高明的推销员从不直接向持拒绝态度的顾客推销商品,而是先迂回,套近乎,解除了对方的“武装”之后,再劝人家购买推销的商品,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才决定说什么话。这种所谓“脸色”,不过是心境在脸部的一种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时,“无成不乐”;心境不好时,“无成不愁”。当你求人办事时,必须把这作为一个前提来考虑。

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在你儿时讲过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金玉良言,那是因为饭后的心情稳定。谈话的场合、时机都与人的心境有关。

(2)应当对把握不大的事情事先做出暗示

“你上完课帮我借本书行吗?”“行!但不知图书馆有没有,我去看看吧。”万一没借到,对方也不会太失望,因为有言在先。

总之,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