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莲英机智应对,了解人际沟通要领

李莲英机智应对,了解人际沟通要领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正改错,化错为正在与人交往时,有时候可能用错词、说错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进行补救。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解脱困境。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

李莲英机智应对,了解人际沟通要领

以正改错,化错为正

在与人交往时,有时候可能用错词、说错话。如果不及时补救,就会使错话固定下来,被人抓住把柄,造成尴尬局面,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进行补救。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1)移植法

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比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说出这有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地死了,很合时宜地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2)将错就错

讲话者不妨将错就错,来一番即兴发挥,就会消除窘困,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钱学森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静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他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讲错了。座中一个人鼓足勇气站起来说:“你讲错了吧。”这时钱学森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www.xing528.com)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3)改义法

就是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例如,有所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

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