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代诤臣魏徵:唐太宗视魏徵如镜

一代诤臣魏徵:唐太宗视魏徵如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代诤臣魏徵●魏徵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对左右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左右的大臣都替魏徵捏把汗。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由于自己的正直敢言,让君主对大臣敬畏到这个程度,魏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643年魏徵病逝,时年64岁,陪葬昭陵。

一代诤臣魏徵:唐太宗视魏徵如镜

一代诤臣魏徵

●魏徵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对左右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是隋末唐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徵幼年适逢隋朝末年炀帝暴政,各地反隋的起义风起云涌。魏徵因为起草书件受到瓦岗军首领李密的赏识,在军中掌管文书,后来又随李密到长安投靠了李渊。619年,窦建德领兵南下,这时正在黎阳的魏徵被窦建德俘虏。不久,李世民大军东征洛阳等地。窦建德兵败,大难不死的魏

徵再次回到长安,在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做了一个主管经籍图书的小官。在玄武门之变前,他曾经几次劝太子李建成先下手除掉李世民。

遣唐使船(局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徵,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弟兄之间挑拨是非?”左右的大臣都替魏徵捏把汗。只见魏徵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当初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结果!”没想到,李世民听后竟然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徵的正直,不但没有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收编入伍。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徵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便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www.xing528.com)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位于今河南寿安)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徵当面劝谏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上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徵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鉴戒。

魏徵行事多如此类,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50次,呈送太宗的奏疏11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历史上几乎都是空前绝后的。太宗不但不记恨,反而说:“人家都说魏徵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

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对他产生了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子,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走来时,太宗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由于自己的正直敢言,让君主对大臣敬畏到这个程度,魏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643年魏徵病逝,时年64岁,陪葬昭陵。唐太宗十分悲痛,登苑西楼望丧痛哭,诏令百官送丧至郊外,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