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的治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的治道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成语现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说的是只有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做出较为正确的决断;而如果偏听偏信,就分不清是非,由于分不清是非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是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种治道来看待的,尤其是以之为人君驭臣之道来看待的。唐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深感这是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政方略服务的,十分高兴,为此还奖励了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的治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成语现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说的是只有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做出较为正确的决断;而如果偏听偏信,就分不清是非,由于分不清是非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对此,在《资治通鉴》唐贞观二年(628年)中有一段相关的君臣对话:“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太宗问魏徵:“当君王的怎样才能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回答说:“如果君王能兼听各种不同意见,那就能够明辨是非。如果君王偏听偏信,就会昏庸糊涂。君王兼听和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贵臣’就是想一手遮天也办不到了,那是因为兼听之后,下情得以上达的缘故。”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是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种治道来看待的,尤其是以之为人君驭臣之道来看待的。在魏徵看来,只有兼听广纳的人君,才能不为那些大权在握的“贵臣”随意蒙蔽,从而使“下情得以上通也”。由此看来,这里所说的“兼听”,主要还是要听一听下面人的声音,而所谓的“明”,则显然是指明于“下情”,明于民心。(www.xing528.com)

听了魏徵的建言以后,唐太宗凡事都十分注重“兼听”。他在朝会时曾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太宗上朝时“不多言”,是为了多听听臣子的意见,从他们那里体察民情,以力求较少地造成民害。听了唐太宗的话,负责记录皇帝起居事的给事中杜正伦说:“臣职在记言,陛下有失,臣必记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唐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深感这是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政方略服务的,十分高兴,为此还奖励了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出现了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的可喜局面。据记载,到贞观三、四年时,关中丰熟,“逐食外乡之民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这当然是可喜的。但是,可喜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贞观六年(632年),魏徵首次道出了万古不易的警世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