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自己的体察点-散文讲稿

寻找自己的体察点-散文讲稿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可能像无所不能的孙悟空那样,将自己变幻出无数化身,进而同时待在所有能待的体察点上,同时看到体察对象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体察点的阐释已占去些笔墨,现在就让我们转入问题的核心——关于寻找自己的体察点。心理的体察点也是如此。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课题——寻找自己的体察点——这个男孩儿和他的苹果,能给人怎样的启悟?

寻找自己的体察点-散文讲稿

3.找寻个我的体察点

艺术体察中,尤其重要的莫过于此。

体察点,即体察人待的位置和角度。艺术的体察点可以剥离出两个层次:

一是外体察点,也就是体察人身体的位置和角度。

外体察点有远、近、高、低、正、侧、俯、仰……之分。我们不可能像无所不能的孙悟空那样,将自己变幻出无数化身,进而同时待在所有能待的体察点上,同时看到体察对象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每一种眼光,每一份体察,都得基于择定的某个位置某个角度。

看一个瀑布的例子。

朱自清观赏梅雨潭瀑布,先以山边为身体体察点,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看到“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从这一体察点上见出的是瀑布远景;然后,朱自清往前移动体察点,将体察位置设在梅雨亭,于是,瀑布声音变得“格外的响”,瀑布形态“正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由此体察点见出的是瀑布近景。

同样,诗仙李白的观庐山瀑布,“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起”,颇像立于山峰之上朝下俯瞰,壮观景象尽收眼底;而妇孺皆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般夺人的气势、那种从天而降的神奇感觉,则很可能是以山下为身体体察点仰观所得。

二是内体察点,即体察人的心理位置和角度。

面对同一株树上的风景心情若明媚,可能会更多地留意树叶上金闪闪的阳光、脆亮的鸟啼。心境若黯淡呢,则可能更关注被阳光和绿色遗弃的落叶,甚至鸟鸣声声里也有阵阵凄凉。

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就是这道理。

我们无法逃避心理位置和角度,或喜悦、或愠怒、或沉郁、或恬淡……或许你会说,不,有些时候的确“没心情”。果真如此吗?剖开来看,深究起来,“没心情”其实不外心境乏味兴致索然而已。然而乏味与索然,莫不是一种心情、一种心理状态?推而论之,莫不是一种行使艺术体察的心理位置和角度?

体察点的阐释已占去些笔墨,现在就让我们转入问题的核心——关于寻找自己的体察点。

不妨就从几乎被人征引滥了的“观荷”说起——

如果你眼中的荷叶也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那么,当提醒自己,这一体察位置,朱自清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就待过了。可不可以将身体观察点挪开一点,挪远一点,把荷叶置于周遭的风、树、光影交织而成的背景当中,看看是何种景象?也可以试着靠近一些,直到放大了的叶脉叶序唤起一股崭新的视觉体验,从而撩起一股奇特的情思与联想。或者,干脆把自己幻化成天上一抹浮云,荷叶上游移的一枚露珠。

心理的体察点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怀了那种不假思索的道德景仰,沿着“出污泥而不染”升起一阵赞美之情,那么敬请打住。因为,这一心理角度,这种象征意味,在宋朝人周敦颐的笔下早就有了,何况后人仿效得已经足够。(www.xing528.com)

请换上我们自己的头脑

其实,为何会不知不觉蹲在人云亦云的视点上看荷想荷,我们在哪里遗失了自己——这一发问本身便是一种心理角度。这一借观荷而起的内省体验,也是一种心理位置。

可见,感觉的自由,在艺术体察中多么重要!

一篇外国散文里写道:有个不会削水果的男孩儿,不合规矩地拦腰切开了一只苹果。结果,在苹果的横断面上,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美丽的五星图案。

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课题——寻找自己的体察点——这个男孩儿和他的苹果,能给人怎样的启悟?

——把已知的腾出去。

人人都知道苹果应像掰橘子瓣儿那样竖着切,庆幸的是,在这个男孩儿的心智里没有盛放这样的已知。因此,他可以免受规矩方圆的捆缚,可以大胆地从崭新角度上动手,从而切出自己的一种独特景观。

在艺术体察上,不妨也让我们忘掉已知,把以往对于体察对象的感知方式与印象结果等,加个括号搁置起来。或者说,对自己的审美印象库存进行必要的清仓,将那些老化的、陈旧的常识之类清扫出去。如此一来,以使我们获得选择新视点、建立新印象的自由。腾空了已有的、他人的,就比较容易盛下崭新的、自己的。

——更新心灵装置。

我们通常说的了解张三,其实了解的往往是我们能够了解的那个张三,或者说能够了解的那一部分张三;我们所体察到手的东西,往往也是基于我们当下所据持的观念、我们所占有的资源、我们目前具备的能力等,被这一切所左右而体察到手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这个道理,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着这个道理。

心灵装置,决定着我们将看见什么,又将看见多少。

正像皮亚杰的认识建构说所揭示的,体察对象的种种信息并非直截了当闯进体察者眼里,而是经由一个中介——一个由审美主体的精神品位、人格档次、气质禀赋、阅历修养等等长期积淀而成的认识结构。这个中介颇像一个过滤器,它只容纳与它本身相吻合的信息,只许可那些顺应它通道的信息通过,从而进入体察者的自觉意识。如果我们自己的认识结构是褊狭的、逼仄的、陈旧的、僵化的,心灵装置扁平狭窄,那么,大量丰富新鲜、充满活力的信息就可能被拒之门外。平常所说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便是这样的写照。

难怪人们有此感慨——艺术体察的机遇通常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如果说写诗的真功夫往往花在诗外,若要获得富于成效的艺术体察,恐怕功夫亦在体察活动之外。

生活、思索、研读,开启心智、升华境界,以便扩大和深化自己的认识结构,使之越来越阔大、越丰满、越具弹性,从而有效地为那些新鲜而有价值的体察信息亮出绿灯,放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