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讲稿:常规之见与人生选择

散文讲稿:常规之见与人生选择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有如“圆明园散记”之类。圆明园被约定俗成为一种标准化光景,定格成了一种公共感觉,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加入了他人之见。又比如被频频写进大学生散文习作的体察:父亲或母亲为远行的“我”送别。然而,从父亲的一生里,“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厌恶做官”,“我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后来,夹裹在汽车过道上,透过泥迹斑斑的车窗,我望见父亲在车下急得跺脚,骂我无能……

散文讲稿:常规之见与人生选择

2.认同常规之见

这是创造性体察的又一路障。

更有一些时候,没等去看,却已经看见了。就是说,艺术体察时先入为主,将体察对象往预设的题旨里填塞。

常见的有如“圆明园散记”之类。作者们似乎就是冲着废墟去的,冲着苍凉的历史感慨去的。圆明园被约定俗成为一种标准化光景,定格成了一种公共感觉,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加入了他人之见。而这一预定了的感知方向甚至感知内容,势必会剥夺个我的观察注意力,使原本可以唤起新鲜感受的审美信息——比如栖在断垣残石上的一片阳光、一只鸟;比如一岁一枯荣的藤草;比如织就了今日圆明园氛围的形形色色游人等等——很可惜地被阻挡在审美视野之外,使我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又比如被频频写进大学散文习作的体察:

父亲或母亲为远行的“我”送别。临行前的夜晚,母亲一准儿在为“我”默默打点行装;车站月台上,“我”肯定会突然发现父亲的背微微驼了、鬓角斑白了;隔着车窗,父亲眼睛里深藏牵挂,递过来一瓶水一掬爱。

无疑,这是朱自清背影》中审美体验的复制或变奏。按照朱自清的父子之情来裁剪自己的感受,依照人家的体悟来框定自己的题旨,将此种体察变成散文文字,恐怕只能是幼稚的模仿。(www.xing528.com)

让艺术体察的目光回归自己。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系学生谢虎写于1990年的课堂习作《父亲》,也写离家求学,也写父亲的车站送别,但写出了自己的眼中所见,自己的胸中所感。

作者用朴素凝重的笔致先叙述父亲的坎坷一生。

父亲年轻时曾是农村会计,因为有些墨水,日子比周遭的人过得宽裕,于是出头的椽子先烂,于是有人疑他贪污,于是平白无故便坐了牢。“我”记事时父亲出狱,记忆里的父亲永远弯着腰拉车运石头,车轮子从不歇息地转着,碾过“我”的童年、少年,一直碾到“我”长大成人。

当“我”报考大学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激烈地执意要“我”投考某所大学,他说自己的儿子日后若能做成官员,将来就不会像自己一样遭欺负、吃冤枉了。然而,从父亲的一生里,“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厌恶做官”,“我有自己想要的人生”。最后,作者充满痛感地描述了他的那个送别场面——父亲送我出远门念书,在嘈杂不堪的长途汽车站,扛着包裹行李的人们蜂拥着、吵嚷着朝长途汽车上挤,“我”挤不过,也无意于争抢,便退让到一边。后来,夹裹在汽车过道上,透过泥迹斑斑的车窗,我望见父亲在车下急得跺脚,骂我无能……作者深深体察到了父子送别里这份充满压迫感的沉重,并且传达出了这种沉重,这种尖锐独特而启人心智的沉重。

倘若租借他人之眼,如何能有这样的体察与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