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秋祭月、走月、踏月的中国忌讳

中秋祭月、走月、踏月的中国忌讳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秋夜的祭月、走月、踏月民间谚语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中秋之夜,怎能没有硕圆、明洁的月亮呢?在古代,祭月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内容,祭拜的对象是月神——太阴星主。在中秋节的夜晚,女性还有一项“走月”的集体娱乐活动,她们自由自在地乘月游玩,笑语纷飞,谁也不会去干涉,所以有些地方称中秋节为“闺人节”。而苗族未婚青年在中秋月夜,则聚集在山野幽美之地,各择相爱者跳舞,称之为“跳月”。

中秋祭月、走月、踏月的中国忌讳

中秋夜的祭月、走月、踏月

民间谚语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两者都是极为忌讳的天象,预示着年景不好。故又有这样的俗语,以喻世人的期望与祝愿:“中秋的月,元宵的灯,普天之下喜融融。”

中秋之夜,怎能没有硕圆、明洁的月亮呢?

在古代,祭月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内容,祭拜的对象是月神——太阴星主。

当黄昏到来,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各家各户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着月饼水果等供品。北方大多用梨、苹果、鲜枣、葡萄、藕、鸡冠花西瓜、带枝的毛豆,南方则是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藕、花生等。还要点燃“斗香”(以线香编成斗形,中纳香屑,故称)。除此之外,还有两样东西是必备的:“月光纸”、“兔儿爷”。“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品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普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帝京景物略》)。“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燕京岁时记》)。(www.xing528.com)

祭拜月亮后,把“月光纸”焚毁,撤供,大家来分享这些祭品,不在家的则给他留一份。祭拜月亮,目的是为了祈求一家团圆,老少平安。这种祭月的场景在古诗中屡屡见之:“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清·张朝墉《拜兔儿神》);“剖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清·李孚青《拜月光神》);“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清·周宗泰《烧斗香》)。女性祭月,似乎还有另外的意义,未婚者祈求上天赠她一个好姻缘,已婚者但愿青春长驻。唐人李端在《拜新月》中写道:“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见,北风吹罗带。”这个少女含羞向月亮“细语”心中的愿望,十分生动有趣。“幼女才十六,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张夫人《拜新月》)。

在中秋节的夜晚,女性还有一项“走月”(或称“游月”、“走月亮”)的集体娱乐活动,她们自由自在地乘月游玩,笑语纷飞,谁也不会去干涉,所以有些地方称中秋节为“闺人节”。清人蔡云在《走月亮》中写道:“木犀球压鬓间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她们不但徒步“走月”,还付钱坐船“游月”:“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哪够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蔡云《游月》)。

苗族未婚青年在中秋月夜,则聚集在山野幽美之地,各择相爱者跳舞,称之为“跳月”。清人洪亮吉的《跳月谣》,十分真切地描写了这种场景:“一年中,好时节:前中秋,后元夕。锦袜碧当胸,罗裙红染血。芦笙吹彻人欲还,眼波一瞥郎上山。上山亦识侬心切,天际黑云来罩月。”性急的小伙子心急如火往山上走,姑娘倒显得镇静,等云遮月时再追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