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稹《菊花》:中华古诗词

元稹《菊花》:中华古诗词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世代咏菊诗中,元稹的诗作《菊花》所以能够独具异彩,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言 道出了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谢尽,便无花景可赏的自然常识。这是中国古诗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元稹在政治上曾几经沉浮,最终死于任所。与白居易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菊花》:中华古诗词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中国咏菊诗多,其风韵、光彩与菊之神韵、品格交相辉映,令人分不清何谓诗之韵味,何谓菊之芳香。

世代咏菊诗中,元稹的诗作《菊花》所以能够独具异彩,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言 道出了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谢尽,便无花景可赏的自然常识。而是由于诗人不落俗套的巧用了 中国古诗创作“赋比兴”的“兴”,也就是“托事于物”、“托物寓情”的手法。这是中国古诗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凡咏物几乎都有所寄托,例如最常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以菊起兴,寄托着对一种品格的无尽追怀。 

元稹在政治上曾几经沉浮,最终死于任所。他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人,企望“天王圣明”,自己“兼济天下”,却总是事与愿违,只得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向另一种倾向“独善其身”,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政治和仕途,这种人生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经完全不同于盛唐。而魏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作以及诗作中人的觉醒,那种既执着、爱恋又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自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品格、至美境界。 (www.xing528.com)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同样的高洁,同样的忧怀,诗人没有想到雨低云徊的姊归,没有想到月白风清的草堂,而独独想起一代诗人陶渊明的茅舍。显然,菊之恋其实是陶之恋,秋色的追怀其实是对一种正在逝去的自由而高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追怀。 

《菊花》的魅力,在于诗人以极其平实的语言,从看似平常的题材,感悟出无尽的诗意,诗作通篇只说眼前的菊花,没有一字关涉志向、品格,却反而让人感悟到一种无以释怀的心绪。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在金色的秋天和金色的余晖中,围绕着金色的篱笆流连,流连于金色的菊花,流连于转瞬即逝的金色时光。满目金色中他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唤起对一种已经逝去的金色存在的诗意追怀。 

人总是这样,明明知道逝去的一切无论多么珍贵也不可追怀,明明知道越是执着地追怀,越是感到人生的空幻与无奈,却偏偏要追怀,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生最大的无奈。这种无奈与人类永生相伴。因此,1173年前,元微之面对着萧瑟秋风,绕舍金菊,从心底发出的那一声深深的喟(KUI四声)叹“此花开尽更无花”,会超越时空,感动着我们将一丝情泪撒向遍地金黄…… 

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微之,生于今河南洛阳,中唐的代表性诗人。十五岁及第,授校书郎,几经宦海沉浮。与白居易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