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古代士人的高尚境界

《道德经》:古代士人的高尚境界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得此思想,突有感言:古之善为文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想起电影《恰同学少年》中的国学大师,什么名忘了,说毛泽东文章之最大缺点,仍为不懂含蓄,若从《道德经》第十五章出,便是不善为文,未能微妙玄通。

《道德经》:古代士人的高尚境界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读译]自古善为“士”之人,玄通微妙,将自己深藏而不为人所解识。因为不能看通理解,所以显得威严庄重,受人敬仰;思量起来,就像如履薄冰,万分小心。提防起来,就似强敌环绕四周,凭添莫名压力。可若是放开心胸,便能融入其中,万分洒脱轻松,如能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如心怀若谷,真正是有容乃大,肚量惊人包容一切,可要是你心不能清,便是糊涂起来。唯有放开心胸方能不再糊涂,心明澄清,慢慢的便能保持一种平安宁静心态,保持一颗纯朴之心,便自然得新生。如果能持久保持这种状态而不自满,因为不自满,便自然能去旧迎新。

[读感]老子这一章其实劝人如何善为“士”,同时也阐明自己的观点,行以“士”的行为影响与你产生共鸣,进而劝告如何做到为“士”。老子奉行无为而治,所以行文都以潜移默化默化为主,这种思想造成了中国古文化给人以回想回味的空间,进而得到自己的感悟。这其中便有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www.xing528.com)

老子的《道德经》总是看不懂,总是在提示着一些东西,浸溺于中,总是保持着一种探索与追寻,这便是《道德经》的微妙玄通。得此思想,突有感言:古之善为文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豫焉,若科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敦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想起电影《恰同学少年》中的国学大师,什么名忘了,说毛泽东文章之最大缺点,仍为不懂含蓄,若从《道德经》第十五章出,便是不善为文,未能微妙玄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