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耶稣上帝观:耶稣关于上帝的观念及其意义

耶稣上帝观:耶稣关于上帝的观念及其意义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耶稣所以不需要证明上帝的存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既是这样,耶稣的上帝观究竟是什么呢?耶稣关于上帝的一个最主要的观念就是上帝是父。耶稣说上帝是父,这并不是一个“拟人”的说法,说上帝在形体上或性情上像人世间的父亲。这一位天父,从耶稣看来,又是全能的。

耶稣上帝观:耶稣关于上帝的观念及其意义

五、耶稣的上帝观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因此,我们应当可以很恰当地希望从他的生活和教训中,找到一切关于基督教信仰的根据,尤其是上帝的信仰的根据。但是很奇怪地,耶稣并没有给我们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生活在上帝的信仰之中,一切都以上帝为依归。他很确当地,可以说是与上帝合而为一,但是他没有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个证明,在他是完全不需要的。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而犹太人对于上帝的信仰,由于经常宗教生活的陶熔,已经视为当然,而不必发生任何疑问。但耶稣所以不需要证明上帝的存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整天感觉与上帝同在,像人整天在空气中呼吸,像鱼整天在水中游泳,所以他就把上帝的存在视为当然的,而不感觉到他有被证明的必要。因为他的上帝观是从生活中深切体认得来的,所以他不但有超出了前人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一般人所具有的观念中,他也能用生动而深刻的说法,来说明上帝的性质和他与世人的关系。既是这样,耶稣的上帝观究竟是什么呢?

耶稣关于上帝的一个最主要的观念就是上帝是父。在主祷文里,他开头便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在福音书许多其他地方,耶稣都以父称呼上帝。“父”的这个称谓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意义。父是我们生命所由来的原因。他与我们很亲近,爱我们,时时刻刻照顾我们,为我们打算,而同时又是我们的严师,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主宰,我们在痛苦失意的时候的安慰,在风雨飘摇的时候的磐石。

在耶稣以上帝为父的观念中,他所反复不厌地告诉我们的,就是上帝是爱。上帝的爱是广大无边的,一视同仁的。“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在浪子回头的故事里,父亲对于儿子的爱,不但是无条件的,并且在大儿子的眼光中,是不合理的。然而父亲因为他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就欢喜快乐,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欢迎他。在失羊的比喻里,牧羊的人甚至把其他99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一只,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告诉朋友,叫他们和他一同欢喜。放浪的儿子和迷失的羊尚且这样,何况那些遵从父的旨意而成全他的事工的人呢?我们的需要,天父是知道的,只要我们祈求,他就给我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我们开门,因为“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拿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耶稣的这些教训,在《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里,就被作者用更明显的话语说出来:“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因为上帝是父,所以人类都是他的儿女,而我们彼此也都是弟兄。有一次耶稣正对众人讲道,有人告诉他说:“你的母亲,你的弟兄,站在外边要见你。”耶稣回答说:“听了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这样,人类就是以上帝为父的一个大家庭了。

因为上帝是爱我们的,因为我们都是他的儿女,所以我们对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完全放心。在《登山宝训》里,耶稣的教训中最深刻而动人的就是以下的一段: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样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上帝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这一段话里面的教训是人生的解放最准确的指示。它叫我们不要忧虑,这并不是叫我们不为一切的事情打算。它所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专为自己打算,却要为上帝的国和它的义打算,并且在我们尽了我们最大的能力以后,就不要再去为这些事情的成败忧虑。所谓“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并不是说一个“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的人,就必定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善的行为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而恶的行为也不一定得到坏的结果。耶稣的意思却是说:如果人们都以真理和正义为生活的标准,则人类社会的生活,必定是美满的,为社会是这样,为个人也是这样。就是他为真理和正义而得到不好的结果,像耶稣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他却会因此而得到生命——不是吃喝快乐所代表的生命,而是人所以为人,宇宙之所以为宇宙的那个生命。这个生命,照着耶稣自己的信仰和整个基督教的信仰,不会因死而消灭,而是与天地并存,延续至于无穷的。不但他自己得了生命,后世无数的人,也因着他而得到了生命。

耶稣说上帝是父,这并不是一个“拟人”的说法,说上帝在形体上或性情上像人世间的父亲。上帝是没有形象的,所以耶稣在《约翰福音》上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说上帝是“父”,那只是一个象征的名词,象征着宇宙间为我们生命的源泉,具有无上权威,同时对我们又是亲切而慈爱的那个力量。

这一个为我们“天父”的上帝,因为他是爱我们的,所以也是至善的。《马可福音》上说: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的?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这一位天父,从耶稣看来,又是全能的。门徒有一次,关于富人进天国的事,问耶稣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那就是说,富人进天国,虽然像骆驼穿针眼那么困难,但如果上帝感动了他的心,他未尝不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并不是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至少不能违反他自己的定律。它只是说:有许多人以为不能做的事,上帝却能做,正如科学的发明做出许多意想不到之事一样。因为上帝是全能的,是良善的,是爱我们的,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把一切的事情都交在他手里,抛弃一切的忧虑,欢喜快乐地时时刻刻寻求他的旨意,服从他的旨意,达到一个无往而不自得的境界。(www.xing528.com)

但我们马上就要问,我们的世界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吗?世界上有痛苦,有罪恶,有天灾人祸,有生老病死,如果上帝是善,是爱,是全能的,他为什么让这些事情发生呢?如果他故意让它们发生,他就不是全善的,如果他没法子阻止它们发生,他就不是全能的。这些问题,恐怕是许多人都会问的。基督教对于这个“苦厄”的问题,不能回答,也没有做过回答的尝试。在《约伯记》里,作者所要指出来的一个主要的观念,就是:人生的祸福得失,不一定是与人的善恶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路加福音》第13章记载了耶稣所说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两个例子:

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掺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18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这一段话里面含着两个意思。因着西罗亚楼的倒塌而死,那显然不是由于个人的罪。关于彼拉多把加利利人杀死的那件事,这也不是由于个人的罪,而是由于一些爱国者们对于救国的方法,还是抱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他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这样说来,人生苦厄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约翰福音》第9章上说: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

这一个说法比《路加福音》上那个说法更深了一层。人生的痛苦不一定是由于个人的罪,也不一定是由于社会的罪,而只是要“显出上帝的作为”。所谓上帝的作为,就是自然法则因果律的运行,这因果律是复杂的、必然的,超乎人的主观的爱恶,而不一定与人的善恶联系起来的。上帝好像我们这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的管家,他又好比人类大家庭中的父母。他对这宇宙,对这家庭有一定的计划,有他作事的一定规律。他必须为全局打算,而不能只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打算。因此,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从某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坏的,但从全局的观点来看,它就无所谓好坏,而只是自然法则的运行所必有的现象。拿下雨来说吧。雨是根据自然律下来的,所以它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从人的角度来看,下给不义的人,似乎是不应当的,然而从上帝全局的观点来看,这却是应当的。住在城市的人,下雨有的时候是一件讨厌的事,但是下雨对于农夫却是必需的。这一个价值的批判的不同,正是由于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因此,我们对于苦厄问题的态度,假如单从人的有限经验和狭窄眼光去决定,那就真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于人生的苦厄,就要取一种消极无为、逆来顺受的态度。从自然界来的苦厄,像地震、风灾、水灾等,由于科学的进步,逐渐都可以用人事来控制。至于由人事界来的苦厄,像国际的战争、社会的不平等,和由此而引起的许多个人的痛苦,这更是可以用人力来控制改革的。这就是说,人生有苦厄,但上帝也给人胜过苦厄的能力,叫他能够改造社会的环境,甚至能改造自然的环境,使人生的苦厄逐渐减少,虽然它不能完全消灭。

在人生没有达到完善的境界以前,苦厄是不能避免的,而善恶的报应也不一定能适合我们所认为合理的标准的。耶稣对于人生所不免遭遇的苦厄,将取什么态度呢?他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胜了世界。”他胜过苦难的方法,就是十字架的牺牲。十字架并不是把世界上的苦难用玄想来解释掉,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把它克服。根据基督的传说,耶稣是复活了。对复活的解释,我们可以抱着不同的见解,然而我们相信复活的说法,代表着人生一种最深刻的经验。人之所以能生活,社会所以能存在,都靠着人与人相处所必须遵守的道理。这一个道理,儒家称之为“仁”,耶稣说它是“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仁”和“爱”的道理,却是永存的。因为这样,所以从志士仁人的眼光看来,个人的生命可以牺牲,甚至社会国家的存在,也可以牺牲,而人的所以为人原则,却不应当有丝毫的假藉。基督教以耶稣在十字架的牺牲,为人类得救的象征,我们看见十字架的伟大的精神,就会顽廉懦立,闻风兴起。耶稣在十字架上死了,而且被埋葬了,然而第三天,尤其是在五旬节的时候,门徒们忽然受了深刻的感动,得到一种和在耶稣死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感觉——他们的主并没有死,他的精神,他的生命的力量,甚至他肉体的形象,都还活生生地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眼前。这一种活泼的经验,使他们不能不相信他们的主是复活了。这是一种胜利的经验,这一种经验使他们胜过他们的罪,他们的软弱,他们的惧怕,使他们大胆地向着社会的现状抗战,向着黑暗的势力进攻,使他们能像保罗一样的说: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上帝,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在本章起头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耶稣对上帝最主要的观念,就是说上帝是爱,我们在这里要对这句话作一个解释,以作本章的结束。根据我们在本书中的看法,上帝就是贯彻宇宙间的那个自然法则,这个法则被人们人格化了,情感化了,称之曰上帝。说这个法则是爱,这是不是只是人们主观的幻想和愿望呢?抑或它是有着客观的根据的呢?“爱”是“拟人”的说法,自然法则本来不能说有什么爱憎。它不一定为人的需要打算,也不一定违反人的需要。从带着情感的人的眼光看来,它是麻木不仁的,甚至是“以万物为刍狗”的。但是当我们观察宇宙万象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普遍的原则,它就是使宇宙的物质、生命、人类、社会所以能够存在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就是万物自身的彼此合作、互助,和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一个原子是若干阳电子和阴电子有规律的运行和合作;一个桌子是桌面和几个桌腿的均衡的布置;一个人的身体是千百万细胞和若干器官极其灵妙而细巧的互助与合作;人类的社会是许多个别的分子依着我为众人,众人为我,因限制自己而发展自己的原则而成立的合作团体。当一个电子、一个桌子、一个机体、一个社会存在的时候,就是这互助和合作的原则存在的时候。这个原则从有感情的人类观点看来,不管它是运行在有生或无生的物质上,都可以说是“爱”。因为这个原则是贯彻着宇宙万物的,是宇宙万物所赖以存在的,所以基督教说:“上帝是爱。”宇宙的万物有生长,有转变,有毁灭,有死亡;在生物界里面,有互相残杀、互相毁灭的现象;在人类的社会,也有战争和许多人与人间,和阶级与阶级间互相对立、互相残杀的事实。这许多与“爱”相反的现象,虽然也是自然的现象,但是它们从人的观点看来,是不正常的现象。人没有不爱生而恶死的,生是正常的现象,死是反常的现象,所以中国的古语说:“天之大德曰生。”但宇宙的万物,也必有死灭,然而在死灭的时候,新的东西,就往往从而产生,好像一个破灭了的原子里面的电子,跑出来和别的已经破灭了的原子里面的电子结合起来,成一个新的原子;好像人的身体,因为新陈代谢的作用,就能够生长发育;又好像耶稣所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死就不能有生,死只是生的过程,所以一切死的现象,从广义上说,都可以说是为着生。因为生就是互助合作,就是爱,所以基督教说:“上帝就是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