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总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是精神的运动,精神是产生物质及其运动的根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主观意识和精神的运动及其产物。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否认精神的运动、概念的运动对于物质运动的依赖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与具体科学和日常生活所说的运动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1]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宇宙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大尺度的宏观世界到小尺度的微观世界,从没有生命的无机界到有生命的有机界,一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不仅物质世界如此,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人类的认识,人们的知识,就是在物质的运动中获得的。如果事物是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不经历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一样,绝对同一,那么,人也就无从去认识事物、区别事物,无从获得任何知识。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说,“运动着的物质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2],“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3]。每一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使人产生认识,获得对物质世界的各种知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静止的观点看事物,把一切运动都看作机械运动,否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这种观点最后必然导致神秘的“第一推动力”,为唯心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宇宙间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实在的基础和担当者,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思议的。科学表明,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是电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和精神运动的主体。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总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是精神的运动,精神是产生物质及其运动的根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主观意识和精神的运动及其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王阳明的弟子钱绪山宣称,运动只是“知”(主观意识)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马赫主义者毕尔生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客观精神是宇宙的本体,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精神的运动及其产物。朱熹把精神性的太极看作是万物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他说,“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由此产生出物质世界。黑格尔也把运动和物质割裂开来,认为运动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在时间上是不运动、不发展的。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否认精神的运动、概念的运动对于物质运动的依赖性。

总之,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设想的。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客观性,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同时也承认物质有某种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www.xing528.com)

1.相对静止的含义和形式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上和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状态。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三种基本情形:第一,相对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这种运动就是静止。第二,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事物与之保持平衡而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就是静止。例如,地面上的房屋相对于地球,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三,相对于事物的根本性质而言,事物没有发生质变就是静止。例如,某种生物有机体在死亡之前,总是保持自身质的稳定而不是它物。

但是这些静止状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事物没有参与具体形式的运动,但其自身仍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状态之中,它会随着其他事物的运动而运动,内部也发生着变化,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一切物质形态又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静止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没有相对静止的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不运动的纯粹静止也是不存在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抹煞事物质的区别,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观点,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就像旋风一样瞬息即逝,根本无法言状和把握,从而得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错误结论。相反,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把相对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表现,最终必然导致宗教唯心主义。

3.承认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物质的绝对运动。运动着的事物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能获得它的规定性和衡量的尺度。例如,物理学上要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考系,否则该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不可能正确地确定。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能存在和显现出来。因此,相对静止是各种各样形态的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具有确定的性质和状态,人们才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把握,这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