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质所在。三是不怕自我否定的反省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自然科学的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客观性、精确性,二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也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一是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不承认任何事物的永恒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二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不盲从权威和权贵,对任何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着和体现在其理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而历史的变化具有多元性,理论的预测性不能仅仅建立在主观之上,建立在自由精神之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历史的思索,其保守性表现在不想超越现实,认为历史是有终点的,否则无法确定绝对真理;但黑格尔认为绝对真理是通过绝对的精神反思获得的,故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终点。同时黑格尔哲学又具有合理性,它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是感性的、偶然的、单一的,而逻辑是理性的、必然的、多元的,历史只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单一的,而在面向未来时,它是多元的、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对历史的反思只能提供认识的主要依据,否则历史只是苍白的、无力的。学史不能使人变得更明智,但反思历史能够使人少犯错误、更好地把握未来。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把未来看成是过去历史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反思历史,而是把社会历史看做是人类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对现实历史的总体性批判中,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中,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7)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提出的问题至今没解决,例如,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当代投资性的资本远远大于物质性的资本,加剧了资本的过剩和生产力的相对过剩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这意味着失业人口的长期存在、失业率上升、人的异化、社会基本矛盾等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总是内含着明确的意识形态,即总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价值指向。三是不怕自我否定的反省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事物、现实,而且对自己的学说也是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的,因此,它以实践性为主,强调开放性和自我否定性。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现实存在的深刻反思,才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绝对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在自我否定的反省中不断吸取新成果,以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应该说,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概念,而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的残余,进而揭示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马克思在下列意义上,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1)颠倒性:它颠倒了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认为不是生活决定观念,而是相反。马克思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把这种颠倒的关系和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产生认同感,因为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颠倒性,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颠倒性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颠倒,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颠倒,在这种颠倒的意识形态中,工人要产生自我意识(阶级意识)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故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获得自我意识。(www.xing528.com)

(2)神秘性:指意识形态的非逻辑性、非理性。它产生的情感共鸣是利益,利益能蒙蔽真理;表现形式是情感,其神秘性表现在用理性的外衣蒙蔽非理性的利益即得形式。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理性化的、逻辑化的,实质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维护。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是如何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全人类的利益,并用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来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是如何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抽象的原则上升为法律来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合法统治的。

(3)伪批判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宣称自己是中立的、超阶级的。但其立足点是为现实辩护,而不是超越现实,因而其标榜的人民性、普遍性、永恒性都只是意识形态的谎言和谬谈。马克思主要是从历史的虚伪性上来讲意识形态,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两个角度来批判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积极和消极之分,对此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自觉的虚假性和伪批判性中解放出来。

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必然逻辑,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理论依据。可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产点。但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没有穷尽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探索,虚伪性只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等于说没有科学的真正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没有堵塞后人之路。列宁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和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毛泽东更强调的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使用的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推翻和批判一个旧世界,旨在建立一个新世界。邓小平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理想,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好的发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和建设功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包括革命主题和建设主题。今天要着重研究建设主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功能。

总之,作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一是因为它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即消灭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主要是其历史观和价值观;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就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方式。比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作为方法论没有阶级性却有深刻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有阶级性和科学性,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是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科学知识,它的科学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建学说等各学科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性是其能够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在依据。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因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性,前者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可操作的;而科学是一种知识,它不能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二者更新的方式不同,科学要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识形态则是不断的修整,是返本开新,越是离现实近的,越是需修正、需退让,因而是从未来出发去吸收面对现实的东西;科学会过时,而意识形态不会过时,它可以通过修补来适应新形势,具有不可否定性;而科学则可以自我否定、自我证伪。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和坚持其科学性上要有区别的对待。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列宁强调“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他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注重党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形成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我们党武装人民群众的法宝;但我们今天要更多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以此武装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使作为我们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上层建筑的观念层次和制度化的观念体系,更好地发挥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社会问题研究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四项基本原则等,都较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同时,在显性的意识形态层面,要以制度和权力来规范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二者不可分割。执政的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除了坚持其科学性以外,还要以权力意志把它制度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既体现了党的执政权威,又体现了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像前苏联及东欧地区一样发生“改向”的重要保障。又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我们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问题,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最根本的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给予科学解答,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功能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还要善于批判和引导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又在研究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这门课,旨在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指导作用,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和说服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必须正视真理性与阶级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一方面,真理是被实践证明的客观科学性决定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科学性,使其具有有用性;另一方面,使用真理的人有阶级性,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都有可能打上阶级烙印,即使自然科学也如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作用、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能被无产阶级运用,因而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真理性,而不是因为它的阶级性,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具有阶级性是错误的。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发现和运用都可能有阶级性,但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正如文化中有一些伦理原则是人类共性部分,但不能说它是有阶级性,比喻:父慈子孝。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强调要超出阶级局限性、扩大视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任何阶级都有阶级局限性,无产阶级也不例外,无产阶级政党也有局限性,也不可能超越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生活的限制。过去我们把无产阶级的优进性抽象化,没看到任何阶级、政党、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局限性和认识片面性。面对全球化浪潮及其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批判性与开放性、意识形态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克服阶级偏见和认识局限,合理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潮,有效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科学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