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理观的主观唯心主义陷阱

天理观的主观唯心主义陷阱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谢良佐也同其师程颢一样,过分强调天理的主观性,他说:“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这里讲的人心,即个人的思想,知心即知性,知性即知天,“天人合一”,即把天与人等同,完全发挥了其师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的思想,进一步夸大了天理主观性的一面,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在天理的指导下,谢良佐的认识对象自然也是天理,而不是客观的事物。

天理观的主观唯心主义陷阱

二程的主要观点“天理”二字,就出自谢良佐之口。他说:“学者直须明天理,为是自然的道理,移易不得。不然,诸子百家便人人自生出一般见解,欺诳众生。识得天理,然后能为天之所为,圣门学者为天之所为,故敢以天自处,佛氏却不敢恁地做大。明道尝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上蔡先生语录》卷上,丛书集成0626,第4—5 页)这里强调了天理自然而然的一面。诸子百家不是谁都可以做成的,但程颢却认为是自家拈出来“天理”二字,是突出的贡献。

谢良佐的天理,也同其师一样,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所说客观性,是“所谓天理者,自然的道理,无毫发杜撰。”(《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4 页)如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水寒火热等,皆是自然的道理。但谢良佐也同其师程颢一样,过分强调天理的主观性,他说:“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孟子曰:仁,人心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2页)这里讲的人心,即个人的思想,知心即知性,知性即知天,“天人合一”,即把天与人等同,完全发挥了其师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集》第16页)、“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集》第15 页)的思想,进一步夸大了天理主观性的一面,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www.xing528.com)

在天理的指导下,谢良佐的认识对象自然也是天理,而不是客观的事物。他说:“所谓格物穷理,须是识得天理始得。”(《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4 页)这就十分明白地说明认识的对象是天理。认识天理,要达到天人为一,理我为一。他认为穷理能知人之所为,知天之所为,则与天为一。穷理不能有我,“理便是我”。他的认识对象虽是天理,但他也提出许多合理的思想。一是求真知,他说:“闻见之知,非真知也,知水火自然不蹈,真知故也。”(《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25 页)这里讲的真知,是人们感觉到的东西,如水寒火热、老虎伤人等,只有体会到水寒火热的人,才能有真知。二是穷理的过程中发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他说:“心之穷物有尽,而天者无尽,如之何包之。”(《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15 页)这里说的天,是指客观事物是无穷无尽的,但人的生命有限,认识能力也有限,所以有“言下悟者,有数年而悟者,有终身不悟者”(《上蔡先生语录》卷上,第15 页)。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谢良佐提出“近道莫如静”的方法,即通过斋戒求静的方法来解决,是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