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潜能,嘲笑给我力量!

激发潜能,嘲笑给我力量!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有人批评与嘲笑自己,这会给自己敲响警钟,避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是好事。因此,面对批评与嘲笑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来昆明不到半年时间的李长之写了一篇短文《昆明杂记》,随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被云南人驱逐出境。要知道,批评与嘲笑能帮助自己改进工作,克制情绪,完善自我个性,让心态走向积极的方向。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批评与嘲笑转化为动力,让自己迈向成功的速度加倍,更加快速前行。

激发潜能,嘲笑给我力量!

培根曾说过:“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常有人批评与嘲笑自己,这会给自己敲响警钟,避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是好事。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棋时,观棋人在旁边指点一下,下棋人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不能接受别人意见和批评与嘲笑的人,必然不能够更快地进步。因此,面对批评与嘲笑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

抗战时,清华、北大、南开南迁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很多当时的文化名流都齐聚昆明,可谓是昆明有史以来的一场文化盛宴。在众名流中,有一个不受云南欢迎的人,他就是被作家施蛰存称之为“被云南人驱逐出境”的李长之。是什么原因让李长之被驱逐出境呢?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些可贵但逆耳的意见。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长之,1936年留清华大学任教,次年秋天赴滇任教。李长之才华卓越,其专著有荣获学术界高度评价的《中国文学史略稿》、《批判精神》等。来昆明不到半年时间的李长之写了一篇短文《昆明杂记》,随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被云南人驱逐出境。为什么才华出众的李长之会招致如此恶果?原来,在这篇杂文中,昆明人根本找不到夸赞云南人的词语,也找不到赞美云南美景的语句,看到的只是批评与嘲笑和指责,惹得云南人大为恼火。当时昆明大大小小的报社都发表文章,对李长之群起而攻之,李长之自知待不下去,只好卷铺盖走人了。

《西南联大在蒙自》是余斌先生所作,他在文中这样评价李长之事件:“李长之尽管恃才傲物,话说得偏激一些,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倒也非凭空捏造,昆明人那时不知为什么竟有点儿反应过度。”

针对“李长之事件”,楚图南先生后来说道:“来到云南的学者名流,对于云南的印象总是冠冕堂皇地一套恭维,如云南天时气候如何、人民性质如何、社会秩序如何之类,照他们说来,云南真好得像天堂一样。但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云南固有得天独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足。真有自尊与自信者,就不应讳疾忌医,害怕批评与嘲笑,哪怕批评与嘲笑很严厉,有些过火。”

针对当时的状况,楚图南先生还写道:“那只是反映了云南社会落后、幼稚、无知,才有着这种需要,需要表面的恭维,无论真心也好,假意也好,至少反映了云南还不能容纳真实的批评与嘲笑,无论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云南还没有对人尊重和对学术宽容的雅量。”

余斌先生也针对当时的状况很有感触地说:“你爱夸耀云南是什么什么王国,人家就送你一顶又一顶‘王国’的金冠,你说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人家就说确实丰富多彩。但你能听懂此话背后的意思吗?这王国那王国,不就是些资源吗?所谓丰富多彩,不就是色彩斑斓下面的落后吗?”通过表面看本质,许多学者已经看到了侮辱和欺骗就藏在恭维背后。(www.xing528.com)

这件事虽时隔多年,但也为我们后人提了个醒:一定要正确对待批评与嘲笑,如果提出批评与嘲笑的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他们的批评与嘲笑有些过头,也不要对其怀恨在心。要学会宽容大度和包容,然后去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要容得下“李长之”式的人在自己的身边。

想要进步,就要敢于虚心接受批评与嘲笑。能够接受建设性的批评与嘲笑,并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表现就很成熟。

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家人,就像是一面明镜,他们能随时指出你的缺点,随时给予你必要的批评与指正,从而给你前进的动力。有时候,身边一些人的批评、嘲笑和意见,虽然听起来有些尖酸刻薄,但当你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认真地分析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所言不虚。

所以,在面对批评与嘲笑时,请大度地去对待。要知道,批评与嘲笑能帮助自己改进工作,克制情绪,完善自我个性,让心态走向积极的方向。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批评与嘲笑转化为动力,让自己迈向成功的速度加倍,更加快速前行。

请冲破自身固有的思维禁锢吧,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批评与嘲笑,对批评与嘲笑的人所提出的意见充满谢意,虚心承认自己不足的地方,那么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必然会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