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的惩罚方式,不是打孩子

正确的惩罚方式,不是打孩子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不是正确的惩罚方式可以打人吗?打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的榜样,爸爸妈妈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首先,这个“打”决不能是发泄怒气的打。其次,爸爸妈妈要明白,打最多只能是为了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举,而不是要孩子受到惩罚。也就是说,不应该把挨打看成是孩子犯错误之后的结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爸爸妈妈认为孩子错了,就得受到挨打的惩罚。

正确的惩罚方式,不是打孩子

打不是正确的惩罚方式

可以打人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不可以。那么,可以打孩子吗?我想很多父母可能会有所犹豫。他们也许在暗暗地想,孩子错了,打一下也无妨。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样的想法完全不对。你会看见哪个大人做错了什么事,就打他一下吗?你会认为他做错了,打一下也无妨吗?当然不会。如果不能打犯错的大人,为什么犯错的孩子就可以打呢?这难道不是强盗逻辑吗?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也有人格、有自尊、有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侵犯的权利,打孩子就是违法,哪怕只打了一下,这个“打”的行为就违法了。正如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一样,哪怕驾车的时候只喝了一点,也违反了法律法规

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看得见的伤害是身体上的。有的父母脾气暴躁,盛怒之下往往失去控制,把孩子作为出气筒。有报道说,爸爸扇孩子的耳光,造成孩子鼻腔出血;有的爸爸拿皮带打孩子的屁股,打出一道道的伤痕。孩子的身体非常娇嫩,怎么禁得住比他高出那么多的大人的打击。稍一用力,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

还有看不见的伤害,也是更严重的伤害,那是心理上的。打孩子的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同时也亲手摧毁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孩子挨打以后,会产生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摧毁了孩子曾经无比信任的父母的形象,他们甚至开始怀疑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的人,造成心理疾病。有的孩子在暴力的作用下,变得逆来顺受、自卑。长大以后,这些孩子工作上不敢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被打的心理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恐惧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暴力,这样的孩子往往越打越皮,最开始是逆反,然后会极力地对抗。如果仍然摆脱不了被打的命运,最后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坏孩子。还有的孩子为了躲避暴力,会变得阳奉阴违,不断地撒谎;或者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其实不服,形成见风使舵、没有原则的性格。

打孩子,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极大的痛苦

孩子挨了打,心里难免有愤慨,如果没有在心理专家的辅导下疏导这种愤慨,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心里的这团火将会越烧越旺,随时都可能冲出来打扰我们正常的生活。有的孩子表现在青春期的时候事事和父母作对,无缘由地忌恨父母;有的孩子根本听不进父母的任何一句话,他们肆意地糟蹋自己的生活,让父母为自己伤心,以此来惩罚父母;还有的孩子在感到有能力对抗的时候,甚至会和父母大打出手。

曾经就有一位母亲描述了这样的情形:“我一怒之下,狠狠地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弯腰抓起一只小凳子毫不手软地朝我扔过来,险些砸到了我的头。”想起这件事,这位母亲仍然表现得惊恐万分。她说,儿子临走,还恨恨地抛下一句话:“等着瞧吧,这个账几年后再算!”当时,她的心就凉了半截。

打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的榜样,爸爸妈妈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脾气暴躁,动辄采用“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只会模仿父母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向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不少挨打后离家出走的孩子,轻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也是这样的原因。

打孩子,尤其是女孩,会毁灭她一生的幸福(www.xing528.com)

挨打的孩子无一例外人身权利都会受到侵害。如果一个女孩子经常被父母打,父母的潜意识里就不尊重她的人格、不尊重她的身体。她长大以后,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应该被尊重的,非常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因此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想拥有正常的婚姻关系,她们也会在潜意识里寻找脾气暴躁的配偶,因为她们从小生活的家庭关系中,男人就是粗暴的。这样的女孩很难得到幸福。

父母不但不能打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杜绝任何伤害身体的暴力行为。

如果家庭成员打了孩子,一定要立刻跟他谈,最好能让他跟孩子当面道歉。当这一点无法办到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地跟孩子交流,告诉孩子,“他不应该打你,他不对”。然后等待孩子发泄心中的怨气,直到孩子自己平静下来。

如果打孩子的情况经常发生,就要把孩子和这个人隔离开,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继续受到伤害。并且明确地告诉这个人,坚决不允许他打孩子。

总之,你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进行暴力攻击,对于暴力的行为,一定不能容忍。

虽然我们都非常清楚打孩子有许多负面影响,但是,面对孩子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如果打了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这个“打”决不能是发泄怒气的打。爸爸妈妈自己要先冷静下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让孩子从你的情绪中感到自己受到伤害。

有一位母亲说,孩子自从上学以后,主意越来越多,越来越任性。孩子不穿妈妈头一天晚上找好的衣服,一定要自己去找;不要妈妈梳头,一定要梳一个自己认为很漂亮,实际上却乱七八糟的样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玩去了,不到天黑叫不回来。且不说邻居看到孩子穿着搭配不当的服装、梳着乱糟糟的头会笑话,也不说在上学的路上急赶慢赶,光是放学后的作业总是很晚才能完成这一样,妈妈就感到焦头烂额。每一次,妈妈都是一等再等,尤其是在放学的时候。但是在孩子玩得兴起、根本不理会妈妈的时候,妈妈终于忍不住发了脾气,拉着孩子打了几下。孩子哭哭啼啼地跟她回家了。妈妈自己却非常后悔,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似的。

妈妈这样的情绪显然不好。这种情绪会让妈妈做出一些补偿性的举动,让孩子以为自己受到了伤害,而妈妈应该为此补偿自己。只有妈妈在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以后,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刚才那样的行为不对,孩子才能接受批评,不会在心里留下被打的阴影。

其次,爸爸妈妈要明白,打最多只能是为了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举,而不是要孩子受到惩罚。也就是说,不应该把挨打看成是孩子犯错误之后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爸爸妈妈认为孩子错了,就得受到挨打的惩罚。如果父母这样看,孩子就会认为:我已经挨打了,已经受到惩罚了,那么我不用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任何责任了,也不用怀有任何的内疚。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孩子不怕打,越打越犯。

好在现在的爸爸妈妈们已经完全抛弃了“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的错误观念,并且努力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