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调聪明,失去机遇;高调糊涂,引火烧身

低调聪明,失去机遇;高调糊涂,引火烧身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糊涂一下也无妨自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命题的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低调做人的一种智慧。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引火烧身。

低调聪明,失去机遇;高调糊涂,引火烧身

糊涂一下也无妨

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于是乎,“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州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命题的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而又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当中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并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容忍让,不计前嫌;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说到这里,你总明白了吧?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低调做人的一种智慧。

一天,某个寺庙中的师徒二人一起出游,来到一个地方,二人感觉腹中饥饿,师傅就对徒弟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儿饭来。”徒弟领命,只身来到餐馆,说明了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徒弟问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www.xing528.com)

听到主人这么说,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恕我不才,可我也跟师父多年,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冷笑了一声,说:“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看完这个字,徒弟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嘛。”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带着一肚子抱怨,徒弟回来见了师父,讲了经过后,说:“这人蛮不讲理,好歹我跟师父练过这么多年拳法,等下我就把他们的店拆了!”

师父听罢,说:“不必这么急躁,为师亲自去一趟。”说完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大师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大师来到,请!”就这样师徒二人吃完喝完没付一分钱便离开了饭馆。

离去后,徒弟非常不解,问道:“师父,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大师微微一笑:“有时候,有的事情的确认不得‘真’啊!你看,我们装装糊涂,事情不就这么过去了么?”

如果师父同意徒弟的请求,让他与餐馆“龙虎斗”,那么势必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但是师父选择了“装糊涂”,选择了宽容,这就让事情顺利得到解决。所以,蒙上自己报复的双眼,低调一点,宽容他人的无礼,不与对方斗气,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无礼之举”无地自容,进而会以有礼的态度来面对你。

糊涂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世上许多事,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一次又有什么大碍呢?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该聪明时得聪明,该糊涂时得糊涂。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引火烧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守拙若愚,看似很木讷,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孔子认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后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所以,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手段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