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皇帝故事:一统中华

秦汉皇帝故事:一统中华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的脾气是很暴躁的,性子也非常急,数百上千年来的传统制度,他希望一天之内全部改变。秦始皇的残暴,以及其继承人二世皇帝胡亥的荒淫,很快就通过制度影响全国,最终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秦朝既然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当然必须把这种差异重新加以融合,以使政令畅通,经济快速复苏。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下令逮捕和处死了其中的四百六十多人。

秦汉皇帝故事:一统中华

秦始皇的脾气是很暴躁的,性子也非常急,数百上千年来的传统制度,他希望一天之内全部改变。虽然事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他的改革不是渐进的,而是急进的,统一六国的同一年,他就颁布了许多道诏书,从朝廷官制到地方行政区划,都做了全面的改革,从度量衡法律,也都做了全面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实行的基本是世袭卿、大夫制度,商鞅变更秦法,以军功论名爵,没有军功的虽世代贵族,也不能做高官,更不能做宰相。秦始皇就在商鞅新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崭新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以下,中央设丞相和御史大夫,主管民政,设太尉主管军事,是为三公,其下有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卿。三公九卿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由丞相禀告皇帝作最后裁决。

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地方行政,基本采取分封制,卿、大夫均各有其封地,自募军旅,自掌财政。战国后期情况有所改变,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均在边远地区或边境地区设置郡、县,郡、县的首长由国君直接任命,领取俸禄,不世袭。秦自商鞅变法后,开始逐步推行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秦始皇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建议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希望在边远地区恢复分封制度。李斯反对他们的意见,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分统治区域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共四十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监察长官称郡监。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郡、县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领取俸禄,不得世袭。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确立,完善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然而过于集中权力,却使皇帝本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秦始皇的残暴,以及其继承人二世皇帝胡亥的荒淫,很快就通过制度影响全国,最终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秦始皇本人非常勤政,白天审理案件,晚上批阅公文,并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当时的文件都书写在竹简上,非常沉重——但这只能加速秦朝的灭亡。

西周分封诸侯,各诸侯国间经过数百年的并立分裂局面,相互间的紧密联系被人为破坏,逐渐造成了文化、制度各方面的差异。秦朝既然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当然必须把这种差异重新加以融合,以使政令畅通,经济快速复苏。因此,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标准——度,就是长度单位,量,就是容积单位,衡,就是重量单位。以秦的标准为基础,造定标准器,颁发全国。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各国的文字,命令李斯以原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考六国文字,制定字型固定、笔画减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规范化文字。当然,小篆的简便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秦朝狱吏程邈后来根据民间已经行用的新字体,创造隶书,更为美观,也更便于书写。到西汉初年,隶书已经成为通行的字体。(www.xing528.com)

要使国家真正统一起来,完善的交通体系必不可少。秦始皇首先统一了车轨的宽度,规定轨距六尺,然后从次年即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道宽五十步,路旁每隔三丈种植松树一株。他还改革和统一货币,称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重二十两,以铜钱为下币,重半两;统一田亩,每亩定为二百四十方步;统一法律,完善《田律》、《仓律》、《置吏律》等法律文件三十多种。

这些统一措施对当时来说,是相当必要的,它弥合了部分地区间差异,使中国真正凝聚为一个整体,此后分分合合,统一变成了主要趋势。然而秦始皇以秦的规章制度作为统一的基本标准,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旧六国地区贵族和百姓的不满。为了避免旧六国地区的反叛,秦始皇迁各地富豪十二万户于都城咸阳,并且仿造六国宫殿式样营建宫室百余处于咸阳北阪,以容纳所得的诸侯美人。当然,后一项的主要目的是享乐。秦始皇所定立的各种制度,及其后所作所为,大都带有两面性,一则为了太平,二则为了满足个人的各种无聊或无耻欲望。

比如出巡。秦始皇在从统一到其去世的11年间,先后利用驰道大规模出巡五次,第一次是巡察西北边境地区,另四次都是东游旧六国领土,东至东海之滨,南到江南,北至北部边境,每次都历时一年左右。他每到一处,都要刻立石碑,谴责六国旧统治者的残暴无道,并且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些巡游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其中也包含有寻仙求长生的意图。

除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秦始皇也追求思想精神上的统一。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嬴政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博士淳于越重提封建之议,说没有子弟功臣为朝廷的屏藩,如果中央发生政变,将难以自救。此外,淳于越还主张复行古法,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驳斥他的论调,骂其为“愚儒”,进而打击所有儒生,说他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平民)”,“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请求史书除《秦纪》外,六国史藉一律烧毁;百家学说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毁;敢于引用《诗经》、《书经》内容的,处死,敢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道此事而不举报的,与之同罪。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

焚书事件表面上看来,是对文化的摧残,但实际上只是追求思想上的统一,对文化加以钳制而已。因为李斯并不建议禁止医药、卜筮、种植方面的技术书籍,同时鼓励对法律法规学习,要“以吏为师”。此外,秦朝虽然严禁私学,更不能以《诗》、《书》和百家学说作为教材,但同时大力创办官学,李斯曾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用小篆书写的学童课本,四字为句,有韵,易于诵读,兼教识字和书法。由此可见秦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所实行的并非愚民政策,而只是对百姓进行单一思想的灌输。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某些儒生和方士对秦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下令逮捕和处死了其中的四百六十多人。这虽然是一次野蛮的屠杀,但较之此后许多朝代都出现过的“文字狱”,动辄牵连、杀害成千上万人,还是要温和得多了。焚书坑儒确实是秦始皇的暴政,但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统治学说以后,刻意夸大事实,扣上摧残文化的大帽子,那又是另外一种统治需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