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导胜于强制,小学陪伴一本书

引导胜于强制,小学陪伴一本书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天,女儿感慨万分地对她的父亲说:“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中,董卿是最有智慧的一个!”女儿吐了吐舌头,向父亲做了个鬼脸说:“老爸,你是没希望了,但我还有希望,我也要向她那样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第二个董卿!”就这样,父女俩在讨论过一次有关董卿的话题后,孩子渴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一些。对于这些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最忌讳的是强制,最欢迎的是引导。

引导胜于强制,小学陪伴一本书

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父母还是强迫孩子学习,这不但不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还会把他们的反抗意识极大地激发出来。有时你不知道孩子坐在书桌前思考什么,其实,孩子很有可能是在思考反抗父母的计划,“伪装”学习的手段,而他那种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假象”,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最明显的一种反抗。

一位家长无奈地对孩子的老师抱怨说:“我家孩子学习挺认真的,一回到家就坐在书桌前学习,为什么越学成绩越后退呢?”

老师对这位家长有一定的了解,她是那种“看到孩子玩耍就烦躁,只有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学习才安心”的母亲。她的教育理念是:即使不学习也必须坐在书桌前。孩子小的时候,她的这一方法还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家里所有的玩具都被她藏了起来,小家伙无事可做,只得写作业了。现在孩子已经读小学高年级了,她那种教育方法的“副作用”开始显露出来了。

于是老师这样问她:“你确定孩子坐在书桌前就一定是在学习?”

她想都不想就回答老师:“书桌上除了书本和文具什么都没有,不学习他能做什么呀?”

老师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不像小时候那样简单了!”这位家长还是疑惑重重。

这位老师明白,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是有限的,如果孩子真的一回家就学习,即使学习方法不正确,出现“越学越后退”的现象也是极少见的,所以朋友说孩子“一回到家就学习”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不成立的。

大约一周之后,家长打电话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说:“还真让你猜准了,这回我仔细观察了他几天,发现这孩子可真会‘伪装’,看着是坐在书桌前学习,但实际上他不知在想什么呢!书本只是他‘伪装’的工具。”

这时,家长焦急地问老师:“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反抗,心甘情愿地学习呢?”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引导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它与强制有天壤之别,更不等同于目的性极强的命令,而是如和风细雨般拨动孩子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合作。(www.xing528.com)

引导孩子学习,一位明智父亲的经验是这样的——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他掌握知识的欲望。

一天,女儿感慨万分地对她的父亲说:“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中,董卿是最有智慧的一个!”

“你知道她的智慧从哪里来吗?”父亲故作神秘地问女儿。女儿迷茫地摇摇头。于是,父亲找来一本《董卿自传》对女儿说:“我们的偶像说,她的智慧都来源于知识。你看,她自己说的,从小学到大学,她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在上学期间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介绍完这些,父亲又深有感触地说:“要是我小时候早点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也像她这样努力学习,没准今天我也成主持人了。”

女儿吐了吐舌头,向父亲做了个鬼脸说:“老爸,你是没希望了,但我还有希望,我也要向她那样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第二个董卿!”

就这样,父女俩在讨论过一次有关董卿的话题后,孩子渴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一些。

所以,“强制”与“引导”的方法都能使孩子的思维变得活跃,但“强制”更多地使孩子思考这个问题:我如何伪装才会让父母认为我在学习;而“引导”却使孩子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我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呢?引导的力量是神奇的,它会使孩子爱上学习,从而主动去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案例中这位父母是非常明智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权威崇拜期”,在他们眼中,偶像就是“神”,偶像所说的话就是“圣旨”。因此,用偶像去引导孩子学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孩子深入了解偶像,与他一起分析偶像成功的秘密,这是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的“妙招”之一。当然,如果孩子的偶像是明星、歌手也没有关系,每个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了解偶像那种不同寻常的努力,孩子也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对于这些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最忌讳的是强制,最欢迎的是引导。如果父母少些强制,多些引导,孩子不仅会心甘情愿地学习,还有可能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