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从二考落榜到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

曾国藩:从二考落榜到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其命运乖蹇,他在二考进士中再次落榜。由于长期苦读打下厚实文化基础,曾国藩在这年会试中“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24]。可以说,这段早年志学的经历,为曾国藩一生的治学、从政、治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曾国藩:从二考落榜到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

三、三考进士

清代科举秉承明制,儒生得先考取秀才,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考进士。清代获得举人身份的士子,第二年便可到京城参加会试以获得进士身阶。

封建社会读书人多怀极强烈的功名心,都渴盼能将自己的满腹经纶货于帝王之家,曾国藩也不例外。他曾承认自己甚是“急于科举”,他的好友刘蓉也曾评价他是“锐志功名,意气自豪”[19]。因此,曾国藩在中举人的那一年秋季,便动身北上京城,以求春试入闱,准备参加来年的会试。由于乡试的顺利,此次来京城参加会试时,曾国藩意气风发,对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充满了信心。然而命运之神就是如此的捉弄人,道光十五年(1835)的初次会试,曾国藩名落孙山。但是,他依然自许甚高,进取不止,唱出了“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20]的高昂调子。

道光十六年(1836)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年,按例加恩科考试一次。曾国藩认为机会难得,决定在京城苦读一年,以求在恩科考试中博取功名。然而其命运乖蹇,他在二考进士中再次落榜。曾国藩久寓京师经济困窘,只好收拾行装南归。为了排遣两次落榜所带来的愁闷,同时也为实现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曾国藩决定四处游历一番,以开阔心境。于是他顺运河而下,绕道清江、扬州金陵,再溯长江西上。一路上的风景名胜,使得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士子大饱眼福,心境也为之一开。路过睢宁县,曾国藩拜谒了同乡易作梅知县,并向其借贷了一百两银子,在江宁买了一部《廿三史》。身处困境的曾国藩,此举不仅体现了他敢于直面困难的洒脱心态,更反映出他对学问的追求。由于所带的钱数不够,曾国藩就将身边多余的衣服典当了以凑数。到家后,对他的这一举措,其父曾麟书不仅没有指责,反而说道:“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21]曾国藩大为感动,深受鼓舞,“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者几一年”[22]。曾国藩刻苦攻读,不仅在八股制艺上更有长进,而且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史”成为他日后所订的十二条日课之一。这为他以后广泛地研究学术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参政、谘政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学问功底。(www.xing528.com)

时间飞快地过了两年,道光十八年(1838),又逢三年一次的会试,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再次“谋入都会试,无以为资,称贷于族戚家,携钱三十二缗以行,抵都中,馀三缗耳”[23]。从此段文字记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曾国藩当时的寒苦艰辛之境。由于长期苦读打下厚实文化基础,曾国藩在这年会试中“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24]。“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呈宣宗(道光帝),拔置第二名。五月初二日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25]从此以后,曾国藩便告别了“十年寒窗无人问”的求学生涯,也为自己的科举之山挑完了最后一筐土,开始踏上真正意义的仕宦之路。

曾国藩从嘉庆二十年(1815)开始受学于庭,经过十八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得中进士。从识字发蒙到真正意义上的踏上仕途,他共花去了二十三载艰辛岁月。这段早年志学的经历,是曾国藩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理想和大部分封建知识分子一样,秉承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极注重于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这是他在这一阶段思想上的主要特点,而这个特点显示了他的学习带有很大程度的功利性。他是如此汲汲于功名,科举入仕制度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他顽强坚韧、努力不懈地去为应试而学习。然而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为他日后的出仕与治学提供了厚实的文化支撑。他在涟滨、岳麓书院求学过程中所浸染到的注重实践及“经世致用”学风,则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和为人处事态度。同时,在二十多年求学过程中所受到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也逐渐充实着曾国藩的士大夫人格。可以说,这段早年志学的经历,为曾国藩一生的治学、从政、治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