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城:中国民族的伟大象征

长城:中国民族的伟大象征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秦统一六国后,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将六国间原有的互防长城,统统拆除,但保留了北方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防胡长城。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尸骨堆成的长城修建长城,所耗费的工程量大得惊人。秦朝灭亡了,但万里长城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民族的伟大象征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长城:中国民族的伟大象征

苏拯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

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

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

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

苏拯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嬴氏:指秦始皇,秦为嬴姓。

胡: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蒙公:指挥筑秦长城的大将军蒙恬

勋名:大的功名。

畚:装土的工具。

不禁:不能坚持。

黔黎:黎民百姓,秦代百姓称为"黔首"。(www.xing528.com)

舂:这里指夯筑城墙。

长城是由绵亘的城墙和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等组合而成的中国古代防御军事体系。从春秋战国到明代的两千多年间,有8个诸侯国、10多个王朝修筑过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中国历史上的北方大漠草原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他们来去如风,经常南下掠夺,对中原农耕区构成严重威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北方的匈奴部族也日益强大起来。其首领头曼单于率兵占领了大漠南北的广大草原,又乘秦国伐楚之际,南侵河套及其以东地区,进而劫掠陇西、北地(甘肃宁县西北)、上郡等地。匈奴军队活动距离秦王朝首都咸阳只有数百里,这不能不引起秦始皇的高度警惕。

公元前215年,在基本稳定全国局势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人北逐匈奴。为防止匈奴再次南侵,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从前214年开始,秦始皇命蒙恬大军扩建长城。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地区修筑连绵的城墙,用以御敌,号曰"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将六国间原有的互防长城,统统拆除,但保留了北方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防胡长城。蒙恬就以此为基础,大规模修筑新的长城,用以"限胡马之足"。

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大致可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西起临洮,向东北至九原。中段从云中经过大青山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线。东段自代郡至碣石(今北戴河、秦皇岛一带),一直延伸到丹东一带。

长城的修筑,多"因地形,用制险塞",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作为建筑材料。一般来说,丘陵平原多采取版筑法,山区则取石垒筑。同时又充分利用地疏勒河流域的烽燧遗址理天险,进行布防,组成了一套由关隘、城墙与烽燧等构成的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关隘通常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用于重点防守。烽燧也叫烽火台,按一定距离间隔设置,并延伸到长城以外。如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火,用以传递情报,彼此可遥相呼应。长城上还建有城障等纵深防御体系,用以阻挡骑兵入侵;长城内外,另设置屯戍城作为军事基地

长城地带,既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也是北方草原区与农耕区的地理分界线。秦长城的修建,不仅可以巩固边防,抵御匈奴入侵,保护中原农业区的安定,还能以此为前进基地,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它的修建,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尸骨堆成的长城修建长城,所耗费的工程量大得惊人。史载,秦始皇修长城,不仅动用了蒙恬率领的30多万军队,而且还从全国各地征发了大量戍卒,甚至将大批"治狱不直"的官员和违反"焚书令"的罪犯等,统统派去修长城。连民间的赘婿、后父等,也不能幸免。有学者估计,秦朝长城工程所用劳工总数,不下数百万人。在严酷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下,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的民谣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可谓是筑城百姓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后世民间流传甚广的"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就由此衍生,成为百姓对暴秦统治的沉痛控诉。

为确保军队快速调动,秦始皇又筑"直道"(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从秦都咸阳到九原郡,一路上笔直北上。秦军经直道从咸阳开到北方边疆,仅需两三天时间,军队机动性大大提高。但直道的修建,也要耗费民力物力,再加上戍守长城的几十万军士及数百万筑城者的供应,给百姓带来了更深重的负担。使社会出现了"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的悲惨局面,为天下百姓叛秦埋下了重要伏笔。

司马迁所著《史记》,充分肯定了万里长城及直道的历史意义,又对普通百姓的痛苦报以深切同情,发出了秦"固轻民力"的感慨!后人对秦筑长城的历史评价,多从爱惜民力的角度,对此给予了否定评价。但从长远角度审视,长城的修筑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些宏大壮伟的工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对于保护中原农耕区免受侵扰,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清人赵翼《咏长城》诗:"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孙中山先生认为,"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秦朝灭亡了,但万里长城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民族的伟大象征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