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呕吐胃失和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呕吐胃失和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的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或因乳母喜食辛辣炙煿之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后,致热积于胃,浊热犯胃则呕吐。亦可因肝胆郁热,热邪犯胃,致突发呕吐。急性呕吐,则以呕吐急剧为主,一般来说,不伴腹泻及其他全身症状表现。

呕吐胃失和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第五节 呕 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的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 若因调护失宜,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胃肠,扰动气机,胃失和降,则上逆作呕。其中以外感风寒、暑湿犯胃所致者最为常见。正如《古今医统·幼幼汇集·呕吐门》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气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乳食积滞 小儿胃小而弱,容物不多,功能不足,且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乳食过多,或进食过急,咀嚼不充分,较大儿童恣食肥甘厚味、生冷刺激食物,使乳食停滞,蓄积中焦,脾胃失健,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则生呕吐。如《素问·脉解篇》曰:“所谓食则呕吐者,物盛满而上逆,故呕也。”

3.胃中积热 胃为阳土,性喜清凉,若小儿过食辛热、膏粱厚味,或乳食积滞化热,热积胃中;或感受暑湿热邪,蕴结胃中,胃热气逆而发呕吐。或因乳母喜食辛辣炙煿之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后,致热积于胃,浊热犯胃则呕吐。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呕吐门》曰:“热呕之证,或因小儿过食煎煿之品,或因乳母过食厚味,以致热积胃中,遂令食入即吐。”如热病之后,或过食香燥,耗伤胃阴,胃失濡润,亦使和降失衡而致呕吐。

4.脾胃虚寒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或乳母平时喜食生冷寒凉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或小儿恣食生冷瓜果,寒积于胃;或患热性病后苦寒克伐太过,损伤脾胃,皆可致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胃气失和,升降不利而呕吐。

5.肝气犯胃 较大儿童若所欲不遂,情志失和,或遭受打骂,郁怒忧虑,均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呕吐。亦可因肝胆郁热,热邪犯胃,致突发呕吐。故《景岳全书·呕吐》说:“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若小儿心虚胆怯,素蕴痰热,偶然跌扑惊恐,一时气血逆乱,痰热上涌,亦可发为夹惊呕吐。

呕吐的病理,主要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形成呕吐,故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有感受外邪、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等病史。

②乳食、水液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③常伴嗳腐食臭,恶心纳呆,胃脘胀闷等症。

④重症呕吐者,有阴伤液竭之象,如饮食难进,形体消瘦,神萎烦渴,皮肤干瘪,囟门及目眶凹陷,啼哭无泪,口唇干红,呼吸深长,甚至尿少或无尿,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等症。

(2)鉴别诊断

①急性呕吐与食物中毒的鉴别:两者均见呕吐,且来势急迫。但食物中毒,常伴有腹痛如纹,上吐下泻,发热口干,吐泻剧者,迅速出现气脱液竭,肢冷脉伏等危象。并可找到食物中毒史及同类中毒病者,同时可查出中毒的原因。急性呕吐,则以呕吐急剧为主,一般来说,不伴腹泻及其他全身症状表现。

②慢性呕吐与反胃的鉴别:反胃,是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为特征。慢性呕吐,多有胃病史,呕吐时作时止,不甚剧烈,并往往与情志有关。

2.辨证思维

(1)辨虚实:实证呕吐多见于体壮脉实小儿,其发病急,病程短,吐声响亮,吐物量多,味多酸腐,有感邪、伤食、情志刺激等诱因,伴邪实、形实之征象。其中呕吐突发,身伴表证者,多为外邪犯胃;吐物酸腐,吐后觉舒,伴脘腹胀满者,多为伤食;若食入即吐,气热臭秽者,多属胃热;吐物酸苦,嗳气频频,精神郁闷者,为肝气犯胃。虚证呕吐多见于体弱、久病儿,起病缓,病程长,吐声微弱,吐物量少,时作时止,有体虚、形神不足之见证。

(2)辨寒热:如食久方吐,吐物清冷味淡,夹不消化食物者,多为脾胃虚寒;若热病之后,时作干呕,口干咽燥者,则属胃阴亏虚。

(3)证型转化与兼夹

①虚实转化:当然,虚、实、寒、热之间并非一成不变。实证失于调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受外邪、食积、气郁等所伤又可致虚实夹杂。

②寒热转化:寒吐日久化热,可变为热吐;热吐久不愈也可伤阳而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③变证:小儿因体属稚阴稚阳,如暴吐不止,津液大伤,气随液脱,可致阴竭阳脱,发生厥逆虚脱变证;如久吐不止,脾胃虚损,气血耗伤,则可延为疳病。

(三)治则思维

和胃降逆是呕吐的基本治疗原则。呕吐的病因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审因论治,辨明病因以治本。外邪犯胃呕吐者宜疏解表邪;食积呕吐者宜消食导滞;胃热呕吐者宜清热和胃;脾胃虚寒呕吐者宜温中散寒;肝气犯胃呕吐者宜疏肝理气。因此,不能单纯见吐止吐。因为一些呕吐既是病态的表现,又是祛除胃中病邪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如伤食腹胀、食物中毒者,吐后就会好转,故应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因而不应用止吐的方法。

(四)辨证论治

1.外邪犯胃

【证候】 突发呕吐,吐物清冷,胃脘不适或疼痛,伴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全身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指纹红。

【辨证】 本证可由外感风寒,内客胃腑所致,也可因夏秋暑湿之邪犯胃所致。寒邪客胃,则吐物清冷,胃脘不适或疼痛;外感风寒,则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风寒表证。本证以突然呕吐,吐物清冷,伴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为特征。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 风寒犯胃者,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举例】 藿香10g,紫苏叶10g,白芷10g,生姜9g,半夏10g,陈皮6g,丁香5g,厚朴5g,茯苓10g。(以5岁为例)

暑湿犯胃呕吐者,治以清暑化湿,和中降逆,主方选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处方举例】 香薷10g,藿香10g,荷叶10g,厚朴5g,半夏10g,竹茹10g,紫苏梗10g,白扁豆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连3g,芦根15g。(以5岁为例)

2.乳食积滞

【证候】 呕吐乳食,吐物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吐后觉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或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由乳食积滞,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或积滞化热所致。饮食不节,停滞中脘,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吐物酸馊不化,以吐为快;热积胃中,则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食积伤脾,运化失司,则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均为乳食积滞化热之征。本证以有乳食不节史,呕吐酸腐不化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伴脘腹胀满,吐后觉舒为特征。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主方】 伤乳者,选用消乳丸加减。

【处方举例】 山楂5g,神曲3g,半夏5g,陈皮3g,炒谷芽5g,炒麦芽5g,莱菔子3g,枳壳3g,胡黄连2g。(以6个月为例)

【主方】 伤食者,选用保和丸加减。

【处方举例】 焦山楂10g,神曲10g,鸡内金10g,莱菔子5g,陈皮6g,法半夏10g,茯苓10g,连翘5g。(以5岁为例)

3.胃热气逆

【证候】 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吐物量多臭秽,热气喷人,口渴多饮,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因热积胃中,胃热气逆而呕吐。胃热炽盛,呕吐频剧,且易于损伤阴津;胃热炽盛,气逆于上,则见食入即吐,热气喷人,同时伴一派中焦实热之症。本证以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吐物臭秽,伴全身里热炽盛症状为特征。

【治法】 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主方】 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举例】 黄连3g,陈皮6g,枳实5g,半夏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4.脾胃虚寒

【证候】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时作时止,食少不化,吐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乳食残渣,色淡少味。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腹痛绵绵,得温较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或指纹淡。

【辨证】 本证因禀赋不足,大病久病,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胃气通降无力,致乳食不化,痰食停蓄,久而上逆发生呕吐。脾胃虚寒,则见食久方吐,吐物清稀,同时伴一派脾胃虚寒之症。本证以食后良久方吐,吐物不化,清稀色淡少味,伴见全身脾胃虚寒之症为特征。

【治法】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主方】 丁萸理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白术10g,干姜3g,丁香5g,吴茱萸5g,紫苏梗10g,陈皮6g,甘草6g。(以5岁为例)

5.肝气犯胃

【证候】 呕吐酸水或食物,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刺激加重,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或指纹紫。

【辨证】 本证因情志因素致病,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呕吐。肝气横逆,郁而不解,则胸胁胀痛,精神郁闷,多啼;肝郁化热,可有烦躁易怒,面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诸症。本证以呕吐酸水或食物,嗳气频频,胸胁胀痛,遇情志刺激加重为特征。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方】 解肝煎加减。(www.xing528.com)

【处方举例】 白芍12g,紫苏叶10g,紫苏梗10g,砂仁(后下)5g,法半夏10g,厚朴5g,陈皮6g,甘草10g。(以5岁为例)

6.暴受惊恐

【证候】 多发生于暴受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舌淡苔白,脉弦数,指纹青紫。

【辨证】 小儿发育还不完善,神气怯弱,如目睹异物、耳闻异声,突然跌仆,受到惊吓,使气机逆乱,扰动肝气,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致呕吐。呕吐清涎,心神烦乱,睡卧不安,面色忽青忽白,或惊惕哭闹,脉弦数,指纹青紫。

【治法】 镇惊止呕。

【主方】 定吐丸加减。

【处方举例】 丁香5g,生姜3g,半夏10g,钩藤10g,茯苓10g,远志10g,白芍10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外邪犯胃证型中,风寒偏重,加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辛温解表散寒;夹有食滞,加焦山楂10g,焦槟榔10g,炒神曲10g,麦芽10g,消食导滞;腹胀嗳腐,加木香5g,枳壳10g,大腹皮10g,理气除胀;发热口苦咽干,加柴胡10g,黄芩10g,清解少阳。浊气犯胃呕吐而见胸闷恶心,苔浊垢腻,加玉枢丹辟秽止呕。

2.在乳食积滞证型中,频繁呕吐,可加少许生姜汁以降逆止吐;大便秘结,加大黄5g,枳实5g,以通下导滞;唇舌淡,肢凉,胃寒,去连翘,加丁香5g,白豆蔻5g,干姜3g,温胃降逆;食滞化热,面赤唇红,加竹茹10g,黄连3g,清胃止呕;腹胀重,加枳实5g,焦槟榔10g,大腹皮10g,理气行滞除胀;因食鱼、蟹而吐,加生姜9g,紫苏叶10g,解毒;因肉食而吐,重用山楂消肉食之积;因米食而吐,加用谷芽;因面食而吐,重用莱菔子消面食之积。

3.在胃热气逆证型中,兼食积,加神曲10g,山楂10g,麦芽10g,消食化积;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加生大黄10g,或合大承气汤通腑泄热;口渴唇干,加麦冬10g,天花粉10g,养胃生津;呕吐频繁,加生代赭石10g,降逆止呕。若胃热久吐,胃阴耗伤,胃失润降,致呕吐反复或时作干呕,口干咽燥,不欲进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方选益胃汤;若久病体虚,气阴不足,胃中虚热上逆呕哕者,可选橘皮竹茹汤或竹叶石膏汤。

4.脾胃虚寒证型中,纳呆,食而不化,加神曲10g,山楂10g,麦芽10g,消食开胃助运;腹痛绵绵,四肢欠温,加附子5g,肉桂5g,高良姜3g,温阳祛寒;大便稀溏,加山药10g,薏苡仁15g,茯苓10g,健脾渗湿止泻。

5.在肝气犯胃证型中,胸胁胀痛,加柴胡10g,川楝子10g,郁金10g,疏肝理气止痛;火热伤阴,加北沙参10g,石斛10g,清养胃阴;呕吐苦水,加柴胡10g,黄芩5g,竹茹10g,清利肝胆,和胃止呕。若肝火犯胃,烦躁呕吐,用左金丸合四逆散清肝泄热,和胃降逆。

(六)预后转归

呕吐的发病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婴幼儿在夏季易于发生。小儿呕吐比较多见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如能及时治疗,预后尚好。

(七)预防与调护

1.新生儿、婴儿哺乳不宜过急,以防空气吞入;哺乳后,将小儿竖抱,轻拍背部至打嗝,使吸入的空气排出,然后再让其平卧。

2.小儿乳食物宜清淡、营养丰富,定时、定量,忌恣食生冷、肥甘、煎炸、炙煿、辛辣的食物、饮料等。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物及药物中毒

4.专人护理,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呕吐时取坐位或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

5.呕吐较轻者,可进少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较重者应暂禁食,用少许生姜汁滴入口中,再用少量米汁送服。

6.服用中药时宜少量多次频服,以不引起呕吐为度。药液可浓缩,冷热适中。呕吐重者,可用中药保留灌肠,必要时补液治疗。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呕吐控制,症状消失。

2.好转 呕吐次数减少,部分症状消失。

3.未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名家医案

1.汪受传医案——脾胃虚寒

叶某,女,3岁。

【初诊日期】 2000年3月15日。

【主诉】 呕吐1个月余。

【现病史】 呕吐,时作时止1个月余。近日加剧,约1周4~5次,饮食稍有不慎则呕吐,呕出物无酸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溏薄,1天2次。

【查体】 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剑突下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诊断】 急性胃炎(中医:呕吐)。

【辨证】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治法】 益气温中,和胃降逆。

【方药】 丁香柿蒂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丁香3g,柿蒂10g,党参10g,干姜3g,法半夏10g,煅代赭石15g,白术10g,制附子5g,吴茱萸3g,甘草6g。5剂。

二诊:服药后呕吐明显减少,仍每日有1次,四肢较温,大便成形,舌淡苔白好转,脉细。守上法,原方去柿蒂、煅代赭石、吴茱萸,加山药10g,陈皮5g,炒麦芽10g。5剂。

三诊:服药后呕吐止,面色转红润,四肢温和,大便成形,日行1次,舌质红,苔薄。此乃脾阳复,脾运健,续原方去制附子,加茯苓10g。7剂。

【按语】 汪师认为,本案患儿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方中丁香、干姜、柿蒂、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和中,制附子温阳散寒,半夏、代赭石和胃降逆。二方合用,力驱中焦虚寒,振煦脾阳,恢复脾主运化,胃主和降的功能。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8-149]

2.汪受传医案——脾胃虚弱

林某,女,10岁。

【主诉】 间断呕吐2个半月。

【现病史】 2个半月前曾出现呕吐,每于饭后3小时后发生,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每次持续7~8天,曾2次在外院治疗,诊为:“胃、十二指肠炎”,经治疗效果不著,近2天患儿又有呕吐共3次,情况同前,纳稍差。

【查体】 患儿精神反应可,面色无华,口周无发绀,双下颌可触及数枚直径0.5cm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咽充血,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苔白,脉细无力。

胃B超:胃位置下移。X线胸片、ESR、血常规未见异常。“ASO”阳性。

【诊断】 胃、十二指肠炎(中医:呕吐)。

【辨证】 脾胃虚弱。

【治法】 运脾健胃,苦辛通降。

【方药】 羌活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5g,砂仁5g,焦三仙30g,川黄连3g,连翘10g,甘草6g,莱菔子5g。5剂。

二诊:患儿一般情况可,时觉腹痛,呕吐次数较前减少,继用前方治疗。

三诊:患儿未见腹痛、呕吐,纳可,便常。舌红苔白脉细。中药减砂仁、木香,加紫苏10g,丁香5g,加强降逆之效。

四诊:患儿情况稳定,未见明显其他不适症状,病愈出院。

【按语】 汪师认为本案患儿为脾虚运化无力,痰浊及食滞内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为呕吐。故治当健脾和胃为主。但脾以运为健,故治疗用药不在补益,而重在运脾,脾运正常,则生化有源,气机畅达则脾胃升降有常,呕吐自止。故方中以二陈汤健脾化痰,莱菔子、焦三仙消积化食,木香、砂仁理气止痛,连翘、川黄连以清内热,尤其一味羌活既可以疏风散寒止痛,又为“风药胜湿”,以治脾虚内生水湿。诸药合用,痰化滞消,气机通畅,脾运胃和,升降有常,故呕吐自止。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9-150]

3.李少川医案——肝气犯胃

患儿,男,4岁,1990年4月初诊。近2个月来患儿每于喝水后则呕恶欲吐,继之脐周疼痛,痛时其母轻拍背部,令打个饱嗝或吐口清水而好转。素日纳差,喜嗳气,曾就诊于某医院,诊为“胃痉挛”,给予维生素B6等药物治疗效果不著,故来院求治于李老。李老详询病史,得知其母常在饭前训斥患儿,有情志不舒之因。望其面色少华,目眶发青,按之腹部胀满,舌淡红苔自微腻,脉弦缓。

【辨证】 脾胃虚弱,肝气犯胃。

【治法】 健脾和胃,疏肝行气。

【方药】 茯苓、半夏、陈皮、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香橼皮、知母、甘草各6g,厚朴、枳壳、紫苏梗、白芍各9g,麦冬10g,木香5g,服药3剂,呕恶欲吐及脐周痛只发作1次,腹部按之柔软,上方加神曲5g,继服3剂,呕恶未作,纳增,病情已趋稳定。

【按语】 呕恶主要责之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此患儿脾胃素虚,脾胃升降枢机失其运化,复以肝失条达,横逆犯胃,遂致呕恶欲吐,胃不思纳。李老在治肝先实脾的指导思想下,于和胃健脾之中佐以疏肝理气之品,使肝气畅达,脾胃健运,邪去正安,呕恶乃愈。李老常于方中配伍麦冬、知母,以使燥润相济,脾胃不悖。

[选自栾克敏.李少川教授验案三则.天津中医,1994,11(5):3-4]

(万力生 丛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