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背蔗龟,美味下酒菜

突背蔗龟,美味下酒菜

时间:2024-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潮汕人称作蔗头龟的蔗虫,胡朴安先生则是这样记叙的:“此虫寄生于蔗之根须中,冬月收获蔗时,农人取出之,形似蝉之幼虫,大如蚕茧。小儿盛以竹篮,沿街叫卖,百钱可售六七十个。用水洗净,入油煎熟,撒以盐,味香脆可口。”这样烹制后的蔗虫满腹脂膏,滋味香脆可口,是绝佳的下酒菜。原来蔗头龟是一种学名为突背蔗龟的蔗虫,更严格来讲是这种昆虫的虫蛹。

突背蔗龟,美味下酒菜

胡朴安于1923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了蝉、蔗虫、鱼生、苦菜(苦刺)、苦瓜、蜂蛹、香菜等多种潮州奇异食俗,其中对蝉是这样记述的:“五、六月时,有人于树上粘捕蝉,在市呼售。人家购之炙熟,以啖小孩,谓食之能消疳积。”认为这种食蝉习俗是“潮人特异之性质,恐他地未之有也”。邹树文于1981年出版的《中国昆虫学史》,引乾隆《潮州府志》所载“潮人常取蝉,向火中微炙即啖之”,以证明“直到清代文献中还是有以蝉为食的记载”。实际上,潮汕的食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我小的时候就曾捕过、烤过和吃过蝉。烤蝉的要诀是要将蝉头拧下来,从脖子里塞进几粒盐和乌豆,这样烤熟后的蝉才有滋味。

三鞭药酒

时尚撰稿人艾杉杉指着壁架上的蛇酒和鞭酒,故意问道:“那是什么酒啊,喝后有什么用呢?”(摄影张无忌

对于潮汕人称作蔗头龟的蔗虫,胡朴安先生则是这样记叙的:“此虫寄生于蔗之根须中,冬月收获蔗时,农人取出之,形似蝉之幼虫,大如蚕茧。小儿盛以竹篮,沿街叫卖,百钱可售六七十个。用水洗净,入油煎熟,撒以盐,味香脆可口。”在清代,潮州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中心,蔗虫作为蔗糖业的副产品曾经也非常出名。张心泰在《粤游小记》中说道:“潮州蔗田接壤,蔗虫往往有之,形似蚕蛹而小,味极甘美,居人每炙以佐酒。”梁绍壬在《两般秋雨随笔》里甚至详细记录蔗虫的吃法:“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炙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即洗净蒸熟晒干后像揉虾米一样揉去肢足,然后再油炸。这样烹制后的蔗虫满腹脂膏,滋味香脆可口,是绝佳的下酒菜。

虎头蜂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及胡蜂子(虎头蜂蛹)的药用价值。(www.xing528.com)

然而到我懂事的时候,潮汕吃蔗头龟的习俗已经消亡了。有关蔗头龟的美味虽然留有很多文字记载,比如《揭阳县志》(续志)载:“蔗虫,生蔗根中,即蔗之蠹也。似蜜蜂而无翅无刺。”有些报告则称:“形状好似蜜蜂而大近一倍。有六只足,前两足似蝼蛄(度猴)的前脚,扁大有力,能扒土挖洞,翅膀很小。”但因为缺乏实物和图片资料,后人始终无法弄清蔗头龟究竟是什么物种。再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我才破解了蔗头龟食俗的谜团。原来蔗头龟是一种学名为突背蔗龟的蔗虫,更严格来讲是这种昆虫的虫蛹。

蔗头龟食

蔗头龟食曾经是潮州很普遍的食虫习俗,经过研究后,我认为这是一种学名为突背蔗龟的蔗虫,更严格来讲是这种昆虫的虫蛹。

对于潮汕的食蜂民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这样记载的:“蜂蛹之状,与蚕蛹相似,惟皮较柔嫩。食时自蜂房取出,以油炸之,味甚芳香。”在食虫成为时尚的今天,吃蜂蛹似乎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值得浪费笔墨,然而在近百年前,食蜂却是一种很奇异的民俗。因为我国唐代之前虽然也有食蜂的习俗,但之后就不再流传了,史料也不见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说,潮汕的食蜂习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追溯是传承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食蜂传统,向下流播则为后世的食蜂时尚作出示范和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