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法律文本对比分析:语篇定义与性质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法律文本对比分析:语篇定义与性质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1.1语篇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是一种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但必须语义连贯并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语篇的定义以及英文词text和discourse的区别在学界仍然没有普遍认同的看法。造成国内学者对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国际上对text和discourse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法律文本对比分析:语篇定义与性质

2.1.1.1语篇的定义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是一种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但必须语义连贯(包括与外部语义、语用上的连贯以及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并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语篇的定义以及英文词text和discourse的区别在学界仍然没有普遍认同的看法。

英语中text和discourse的中文译名分别为“篇章”和“语篇”。换言之,“语篇分析”就是从英语discourse analysis翻译过来的。然而也有不少学者把discourse analysis译成“话语分析”,同时,既有人把text linguistics译为“篇章语言学”(胡壮麟,1994:13),也有人译为“语篇语言学”(陈慰,1998:259)。造成国内学者对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国际上对text和discourse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从诸多文献上看,国内外学者没有对text和discourse作出过非常严格的区分,即便有的提到过两者间的区别,但事实上仍看不出关键差异。例如理查兹(Jack Croft Richards)等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给出了两个词的如下定义:①“Discourse:a general term for examples of language use,i.e.languag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as the result of an act of communication.Whereas grammar refers to the rules a language uses to form grammatical units such as CLAUSE,PHRASE,and SENTENCE,discourse refers to larger units of language such as paragraphs,conversations,and interviews.”(Richards et al,2000:138-139)②“Text:a piece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A text may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or its functions,e.g.warning,instructing,carrying out a transaction.A full understanding of a text is often impossibl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occurs.A text may consist of just one word,e.g.,DANGER on a warning sign,or it may be of considerable length,e.g.a sermon,a novel,or a debate.”(Richards et al,2000:474-475)。虽然这里理查兹等人对text和discourse的定义表达有所不同,例如相比text,discourse似乎篇幅更长,但实际上我们仍无法看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希夫林(Schiffrin,1994)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篇的三个定义进行了解释和分析:①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a particular unit of language above the sentence) ;②语篇是语言使用(language use) ;③语篇是话段(utterance)。这三个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第一个定义强调结构,因此它被形式主义者所接受;第二个定义强调功能,所以被功能主义学者普遍采纳;而第三个定义位于结构与功能相交之处,常常被语用学家接受。

我国学者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1988:3-4)中也提到,text和discourse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不同的含义。有的语言学家(如Coulthard,1985)用text专指书面语言,用discourse专指口头语言;有的语言学家(如Widdowson,1979)用text指句子的连接(sentence in combination),用discourse指句子的使用(the use of sentences)。

韩礼德(1994:311)则用“过程”和“成品”来分别看待discourse 和text,他指出:“Discourse is 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a text is the product of that process...Text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form of talking or writing,listening or reading.When we analyze it,we analyze the product of this process; and the term‘text’is usually taken as referring to the product...”所谓成品,是指语篇如同一种输出,它可以记录下来并供人们研究,它具有某些可用一定术语表述的结构;所谓过程,是指语篇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地在语义系统网络中进行选择的过程,每一套选择又将构成进一步选择的环境布朗(Brown)和尤尔(Yule,1983:26)也有相似论述:“The discourse analyst treats his data as the record (text) of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language was used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in a context by a speaker/writer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achieve intentions (discourse)。”韩礼德在2010年上海同济大学承办的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明确表示:“篇章(Text)和语篇(Discourse)是同一种事物,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这两个词可以互相定义。‘篇章’是作为语言过程的产品的语篇;‘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篇章。这就是说,‘语篇’通常是指有一定长度的语言文字。但是除了这个限制,篇章和语篇指的是同一种现象。”(www.xing528.com)

韩礼德指出,很多语言学家往往都按照传统的做法,把语篇看作成品而忽略其过程的本质,而忽略过程就无法体现出语篇背后的系统的观念。我们从社会符号的角度发现,作为过程的语篇,其实质是一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交替影响的事件,是关于意义的一种社会交流。语篇则正是这种交流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韩礼德和哈桑(Hasan,2001:1-2)认为,语篇应该被视为一个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也并非小句或者句子之类的语法单位。语篇是一组使用中的语言,它和小句或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关系,即一种符号系统在另一种符号系统中的体现。换一句话说,语篇不是由句子组成,而是体现为句子。关于语篇是语义单位这一观点,韩礼德在其著作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94)中也多次谈到:“A text is the product of ongoing semantic relationships,construed by a variety of lexicogrammatical resources”(1994:312),“A text has structure,but it is semantic structure,not grammatical.”(1994:319)。笔者和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一样,接受“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这一思想。因为在本研究中,相对于把语篇看作结构单位,笔者倾向于将语篇看成是一个语义单位,这更有利于语篇中文化特性的探讨,即意义与文化的结合。

2.1.1.2语篇的性质

一个语意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组篇机制(texture)。韩礼德和哈桑(2001)认为,“组篇机制”的概念用来表达语篇的性质是十分合适的。语篇有组篇机制,而其他互不相干的一组句子则没有。语篇在周围环境中体现出的整体性反映了它的组篇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含一个以上句子的片段被认定为语篇,那么在这个语篇环境中就可以找到某些使它具有统一性、赋予它组篇机制的语言特征。例如段落中两个词汇或词组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为语篇提供组篇机制。在此基础上,韩礼德与哈桑对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包括语篇衔接纽带、组篇机制与结构、语篇和情景、不同类型衔接与其意义等方面。

奥地利学者博格兰(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1981)提出了构建语篇的七大基本要素,即篇章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篇章性。衔接性是使表层篇章成为互相连接的一个序列方式,衔接产生于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衔接与篇章的其他标准一定要相互作用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连贯性被看作将语义用于篇章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篇章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篇章接受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Beaugrande&Dressler,1981:84)。意图性指说话者的意图,即说话者说出某一段话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意图。可接受性涉及篇章接受者的态度,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对接受者有用或与之相关的衔接、连贯的篇章。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接受者认为某一篇章是连贯的,即使碰到不连贯的语篇时,他也会采取容忍的态度,默认为语篇是连贯的。信息性指对于接受者而言篇章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篇章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情景性指将篇章意义与事件情景关联起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篇章本身、篇章实际发生时的环境和场景、篇章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共有知识等。跨篇章性指对一个篇章的运用和理解要依赖对已接触过的一些篇章的了解和认识。这七大要素共同彰显语篇“篇章性”(Textuality)的内涵,构成了篇章的基本特性,也是对篇章进行分析的根本依据。

随着篇章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篇章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德国语言学家豪森多夫(Hausendorf)和凯塞尔海姆(Kesselheim)提出了篇章的六大基本特点,即篇章的有限性、内部衔接性、主题连贯性、语用功能性、类型性和互文性(赵劲,2012)。同时,篇章语言学学者除了在语言和认知方面对篇章展开研究之外,也提高了对篇章社会(文化)层面研究的关注度。菲克斯(Fix等,2001)所著《关于篇章类型的文化特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研究主要分析篇章的宏观结构或交际模式,以便在此基础上比较并总结出同一篇章类型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特点或者同一交际目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把篇章的文化性看作篇章的重要特征加以考察,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足以加深篇章基本特征的理论认识和提高篇章分析的实践能力(赵劲,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