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篇衔接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

语篇衔接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指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在《语言·语境·语篇》一书中,哈桑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张德禄指出,从人际意义的角度讲,语篇语气结构和情态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达人际意义的词汇之间和语调类型之间的关系具有衔接功能。

语篇衔接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

上文介绍的主位和信息都被体现为结构功能的配置,它们一起构成了语言的内部资源,将小句组织成一条消息,并赋予它在整个语篇中特定的地位,同时与周围的小句相关联。然而要使许多小句或小句复合体构成一个语篇,仅仅有合适的内部语法结构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小句之间或小句复合体之间的外部关系明确,这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资源——构成话语的非结构性资源。由此,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明确提出了“衔接”(Cohesion)的概念:“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关系。(Halliday&Hasan,1985:25)”这里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衔接不是一种结构关系,它和语篇一样,都是一种语义关系。因此在讨论语篇衔接时需注意衔接所涉及的两个层次:在语义层次上,衔接是一个意义概念;在形式层次上即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上,语篇的衔接关系是由语言形式体现的(张德禄,2001)。韩礼德与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将衔接分为了五种类型: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指称是讲话者用于表明某一成分是否在前文出现过并得以重复、或者是还未在语篇中出现的语法资源,即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指称包括“外指”(Exophoric)与“内指”(Endophoric)两种。前者指语篇之外的语义关系,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在语境这个外部环境中。后者指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内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前指”(Anaphoric)和“后指”(Cataphoric)两种。例如: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It is on the table now.

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一种用于避免重复小句或小句中某个成分的语法资源,旨在突出信息重点,并使上下文紧凑。省略一般有三种形式:名词性省略,例如:My father paid for (the iPad) and I use the iPad;动词性省略,例如:Will you be buying the iPhone5 next year? No,I will not (buy) ;小句性省略,例如:Will you come here again? No.(I will not come here again.)需要指出的是,省略虽然和所有的衔接机制一样,有助于话语的语义结构,但是和指称这个语义关系不同,它建立的不是语义,而是词汇语法关系——一种存在于措辞而非直接存在于意义中的关系。

上一段所述为严格意义上的省略,即某个成分整个被省略。从更广义的角度看,替代也是一种省略的方式。顾名思义,替代就是用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成分,它也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名词性替代常用的替代词是one,ones,the same等。例如:I don't like this type.Change another one (one = type).动词性替代常用do,does等作为替代词,例如:I can write as well as she does (does = write).小句性替代常用so和not来分别取代肯定性陈述小句和否定性陈述小句。例如:Tom will pass the exam.I think so (so = Tom will pass the exam) ; Will Tom pass the exam? Perhaps not (not = Tom will not pass the exam).

连接是指将任何两个语篇成分连接成一个连贯复杂的语义单位,即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其中连接成分可以是一些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的词语,例如:The cohesion theory was introduced by Halliday and then came to global notice.也有时候作者表达此类逻辑关系时并不使用上述明显的连接成分,但前后小句依然具有衔接关系。例如:He didn't come yesterday.He was ill.

词汇衔接包括重复(Repetition)、同反义(Synonym/Antonym),上下义(Hyponymy/Meronymy)以及搭配(Collocation)。分别举例如下:

1) 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重复)(www.xing528.com)

2) Everyone cheered.The leader acknowledged the applause.(同反义)

3) A big tree with a thick trunk and outspread branches was nearby.(上下义)

4) She is flying a kite .(搭配)

韩礼德曾指出,衔接是一种谋篇意义,是非结构性成分体现的跨句际意义联系。在《语言·语境·语篇》(韩礼德,1985b)一书中,哈桑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前者纳入了平行对称结构、主位结构以及信息结构。这里,哈桑的主要贡献是把衔接扩大到了实现谋篇意义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后来我国学者胡壮麟(1994)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引入了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的思想,并对音系层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张德禄(2001)指出,从人际意义的角度讲,语篇语气结构和情态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达人际意义的词汇之间和语调类型之间的关系具有衔接功能。

既然韩礼德一直强调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我们就只能从语义上来寻找衔接的线索,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那么衔接手段的扩大以及研究角度的丰富,都在情理之中。其实从韩礼德与哈桑提出衔接理论以来,学界对此的态度可谓是褒贬不一,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也招来不少的批评。其中争论最多的莫过于衔接与连贯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笔者在本书中对两者的关系不作深入探讨,因为国内外学者已经就此问题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不过学界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韩礼德本人也认为,衔接不能完全保证语篇连贯,衔接只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他指出,要达到连贯,语篇必须前后衔接,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按照它所属的语域所允许的范围使 用各种衔接手段(Halliday&Hasan,1976:318)。这里我们发现,韩礼德认为语篇连贯的两个必要条件为:①上下衔接;②符合语域的要求,即语域一致性。从语篇以及语域即语境层面研究语篇连贯,这一点其实和韩礼德从一开始就以社会学的眼光而不是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语言现象的方法是一致的。从目前学界来看,对连贯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另一种是把它看作心理现象。显然,韩礼德属于前者。只是韩礼德过分强调衔接的作用,强调语篇的连贯性势必通过语言本身得到反映,即坚持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过现实语言中存在太多不符合这一论断的事实,朱永生等(2001:78)就认为:“衔接并不一定导致连贯;没有衔接并不一定导致语篇的不连贯……韩礼德有必要把语域一致这个概念讲得更清楚些,它是如何使语篇上下连贯的。”因此,对连贯的含义进一步精确,从多维度(比如语境、交际双方共识度、心理因素等多层面)来研究连贯与衔接的关系,以此丰富衔接研究的范围,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本研究的研究领域,日后有机会则另外行文专述。笔者在之后章节的英汉语篇差异对比论述中,则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两种文本衔接手段或机制差异的根源,这也是此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