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气的来历及其作用-新课程学生课外知识

节气的来历及其作用-新课程学生课外知识

时间:2024-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气是用来表示气候变化的。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虽然大体上也能表示气候的变化情况,但未免太粗略些。

节气的来历及其作用-新课程学生课外知识

节气的来历

什么是节气?节气是用来表示气候变化的。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虽然大体上也能表示气候的变化情况,但未免太粗略些。例如:“初春到春末都是春天,但冷热就很不一样。为了比较准确、细致地表示气候的变化,我们的祖先把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

我国远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人根据日影的长短,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个节气。以后到了秦汉时代,才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还找到了推算节气的方法。可以说,24节气是中国的“特产”。

那么,24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呢?它们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每两个节气之间是否相隔15天?

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十分重视24节气,因为它给农民带来了很多方便。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前,没有24节气,那时的农事活动进行,要根据星宿出没来推定季节。如“书经尧典”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座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这就是说:在尧的时代,当春分日的初昏(下午6时)时,面向南方,见鸟宿中天;夏至日初昏,见火宿(即心宿二)中天;秋分日初昏,见虚宿中天;冬至日初昏,见昴宿中天。这里所说的宿,即指某些星的集合体;中天,即天体运行到与观测者处在同一子午圈时。

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类农谚和九九歌等流行以后,老百姓便可依据历法来确定时令,农事活动的进行就有了依据,用不着再仰观天象了。

九九歌,是指冬至日起九,凡八十一天,叫做“九九”,就是从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到第二年三月十二日这一段时间,大体相当于冬至到春分。目前流行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过去还流行过:

一九二九   泻水不流

三九四九   冻破石臼

五九四十五  穷汉街头舞

六九五十四  篱笆出嫩刺(www.xing528.com)

七九六十三  行路把衣袒

八九七十二  黄狗躺阴地

九九八十一  犁耙一齐出

24节气的的划分是把地球的公转轨道(即黄道)按太阳黄经等分成24弧段,每段15°为一气,全年分为24个时段,也叫24气,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前进15°,就是某一个节气。因此,我国的24节气,是一种特殊的阳历。说它是阳历,是因为24节气和太阳黄经都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春分的太阳黄经总是0°,清明的太阳黄经总是15°,谷雨的太阳黄经总是30°……因此,24节气所在的阳历日期,大体上是不变的。例如:春分一般是在阳历3月21日,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5日。说它是特殊的阳历,是因为它把一年分成24部分,而一般的历法是以一天为计时单位的。

24节气所在季节、名称和日期如下表:

(按公元月日计算)

为了便于记24节气的名称和日期,可参用下面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的名称是观象授时的结果。例如: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万物滋生;夏至和冬至原来分别称日长至和日短至,意即白昼最长和白昼最短;春分和秋分,原来都叫日夜分,意即昼夜平分;谷雨表示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是还不够成熟;小寒表示天气已经比较冷了,但还不是到最冷的时候等。

24节气的应用范围,以黄河流域一带较准,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能全部适用了。

人们常说,每隔15天就是一个节气,这是比较粗略的说法。准确的说,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的时间都不是整数,有的是14天12小时多一点,就算作15天了;有的是15天16个小时,就算16天了;还有的是15天2个小时,就算15天了。为什么24节气之间的相隔时间不等呢?主要原因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形。椭圆形有两个焦点,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处近日点运行快,7月初,地球处远日点运行慢。因此24节气之间的相隔时间不完全相同。冬至到小寒,两节气之间相隔时短;惊蛰到春分,是中等相隔时间;大暑立秋,相隔时间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