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候变暖对策:国际合作与分歧

气候变暖对策:国际合作与分歧

时间:2024-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减缓气候变暖的对策近些年来,针对气候变暖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地合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它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该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气候变暖问题的对策研究。但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立场,国际上存在严重的分歧。

气候变暖对策:国际合作与分歧

减缓气候变暖的对策

近些年来,针对气候变暖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地合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1979年2月12日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届世界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并提出世界气候计划(WCP),宣布80年代为国际气候十年。在同年召开的第8届世界气象大会上,正式制定了WCP。WCP的总目标是预见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帮助各国在规划和管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应用气候资料和知识。世界气候大会后,WMO工作重点由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转向WCP。围绕WCP,WMO等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环流试验、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世界气候计划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气候变率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等。由国际科联发起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将生物、化学和物理诸方面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计划。它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该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气候变暖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理论研究

为推动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研究,各有关国际组织相继召开了有关国际会议并发表了声明或宣言。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加强研究的要求,1988年WMO和UNEP共同组建了IPCC。IPCC是国际上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权威机构,其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出评估,以及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变的对策。

2.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加强合作是人类自然的选择。但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立场,国际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矛盾的主线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主权与国际义务的关系等问题。1995年柏林第1次缔约国大会之后,世界划分为欧盟(EU)、日美加澳新(JUSCANZ)、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等阵营。这些阵营除了小岛屿国家联盟外,各阵营的构成都带有共同的地缘政治传统和经济发展特色。JUSCANZ迟迟不在减排、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上做出实质性承诺,主张“共同责任”和“联合履约”等,以种种手段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EU由于国内环保力量影响大,要求尽快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中国家同意对发达国家限制排放,但认为没有理由要求发展中国家目前承担义务。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态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AOSlS出于对自身生存前景的忧虑,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升高带来的灾难,积极主张尽快限减温室气体排放。OPEC从维护其石油输出和价格出发,在气候变暖大多数问题上都采取低调或反对态度。多年来被水、旱灾害和沙漠化困扰的非洲国家担心气候变暖会使上述灾害更趋严重。中国、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则更关心有关限排措施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重视发展权益。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关于全球及各国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这样大的问题光靠召开会议、签署文件、发表宣言是不够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行动。气候变暖国际合作的经历表明,如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真诚合作,气候变暖对策就会取得进展;相反则会停止不前。尽管在对策方面存在许多分歧意见,但各个国家在要求采取行动上是一致的,而且如上所述已采取一系列行动,对解决整个问题有所推动,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3.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www.xing528.com)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迁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五次大会在日本京都作出决议,提出到2008年、最迟到2012年时,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减少5.2%,但《京都议定书》需要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在内的至少55个缔约方批准才能生效,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55%。到目前为止只有30个发展中国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时间为2002年。

《京都议定书》责成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较1990年的排放量分别减少8%、7%和6%。其他缔约方也各有减排指标。《京都议定书》未责成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

京都会议以来,各缔约力一直在设法制订具体的减排措施,现在议论中的减排措施包括无排放发展、合作减少排放、买卖排放指标以及建立全球监督机制和测量评估体系等。

4.造林固碳

森林是一座巨大的天然贮碳库。森林固碳的能力,远远大于其他植被。热带森林每公顷每年可以固定二氧化碳4.5~16.0吨,温带林为2.7~11.25吨,寒带林为1.8~9.0吨,农地为0.45~2.0吨,草地为1.3吨。全球森林每年可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1196吨,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4.6%。森林所固定的碳,可以长期存在于树体和木材中,可以更长期地保存于各种木制品和林产品中。因此,森林固碳比农地、草地固碳更加重要。

迎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挑战,我国提出以下具体建议:①推行适应气候变暖的对策,把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②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率,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③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加强气候变暖的监测和研究,正确认识和减少气候变暖的不确切性;⑤重视气候变暖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气候的意识和观念;⑥加强有关气候变暖问题的协调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