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3-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绪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思考冯刚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竞争也更加日趋激烈。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一“基石”与“核心”的交汇点上,理应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绪 论 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冯 刚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竞争也更加日趋激烈。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一“基石”与“核心”的交汇点上,理应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

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必须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前提。

1.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它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资源、能源和资本,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更重要的增长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哪一个国家在获取这种战略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反之,哪一个国家在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方面受制于人,就会在各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悖论”,即“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但后来的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李约瑟博士的话题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探讨,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自己也总在反思: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公民获得过诺贝尔奖呢?这显然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具备四个特点:①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②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③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在70%以上;④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1)根据这四条标准,中国显然暂时还不属于创新型国家,从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衡量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创新人才的培养引领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核心。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承扬的进程中,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涌现都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是弥足珍贵的引领力量。从古代指南针等四大发明的问世到今天神舟飞船的升空,从古代甲骨文的出现到今天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文化的繁衍,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都是文明进步最有力的推手。纵观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在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批创业兴邦、科技攻关、立德立言、治党治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努力作出贡献,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国要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经受住国际竞争的考验,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理论、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为此,我们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各行各业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的同时,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在全球化人才战略的视野中,把握创新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全球化要求进一步发展人才的规格标准,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标准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1.创新人才能够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导向,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坚定的人。无论是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还是从钱学森王稼祥、侯祥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都能看到: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作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除了要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小团体的利益,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品格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同时这四种精神也是一切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品质,作为民族的精英,在这四个方面都应成为世人的典范。拔尖创新人才,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在各领域各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正是通过不断学习,立下远大志向,树立崇高理想,并在实现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的奋斗中,不畏艰险,锐意进取,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创新人才大多经历过多元复合的知识积累过程,注重将基础知识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精深结合起来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拥有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知晓博览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为创新工作和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同时,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一个在某领域或某行业取得突破的人,往往首先是具有“专长”的人,因此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应该具有坚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对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尤其应当及时了解并尽快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脱颖而出,得到更大的发展。知识的专和博是相通和互相促进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广博的基础知识有系统和遵循,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基础越厚实,专业就牢固,专业知识的精深是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3.创新人才能够自觉接受系统严格的实践训练,注重将实践经验积累与理论升华结合起来

实践是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就是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理论通过实践去验证,反过来,实践又进一步对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得真理的光辉在实践中更加璀璨。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知识通过实践的作用,外化为卓越的事业和成就,内化为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当代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正确方向、这条正确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当然,追求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是由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遭遇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境遇,要吃得了苦,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绝不可能实现理想。在困难和逆境中艰苦奋争的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乐观上进的人,才是实现理想的强者。

4.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刚毅的性格,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最核心的特征是具有丰富的创造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草纲目》的编著者李时珍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电灯电报等的发明者爱迪生无疑都是名垂千古的拔尖创新人才。但是,并非只有这样的“大师”或“巨匠”才能称为拔尖创新人才,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力和可能。当然,仅仅有创造性思维还不足以成为创新人才。研究表明,创新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或创造性思维上,心理素质可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造力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少年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竞争意识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说明健康的心理是创造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

5.创新人才注意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注重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拔尖创新人才应有全面、完善、合理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在素质结构方面,他们不仅要有很高的业务素质,而且要有献身科学、贡献人类的道德素质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在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人才不仅能够在相近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创新,而且应该做到兼通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达到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我国的科技精英在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在西北大漠中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充分显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作用,体现出了科技工作者的全面素质。集大成者得大智慧,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在这个协会里既有西装革履的科学家,又有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艺术家。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3)

三、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进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创新人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基石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大小是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决定这种贡献大小的关键因素,除了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谁服务,以什么方式服务的问题。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面对的又是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应对未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青年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等。而在这几种素质和能力中,基础和首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及其相关能力,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起着导向和龙头作用。(www.xing528.com)

1.思想素质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才创新人格的塑造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或创造性思维上,创造性品格可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品格的养成。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不能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育,而是整个教育,即德、智、体、美诸育的整体任务。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品格养成的关键,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行为准则,为创新人才提供了推陈出新、实事求是、顺天至性、和而不同的智慧与才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确立大志向、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远大的坚定信念,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确立敢于创新、勇于冒尖、乐于创造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既可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又可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科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习研究艰深枯燥,需要艰苦探索、不懈追求,承担可能遭受的失败和困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鼓励创新竞争、允许失败挫折的正确的舆论环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受羞怯、畏惧心理的羁绊,从而展开自由翱翔的翅膀;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用历史和现实中“创新则进,守旧则退;创新则胜,守旧则败;创新则兴,守旧则衰”的事实向学生阐述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领悟创新的紧迫性,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三是可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新且多变的教育方式,赞赏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弘扬他们的主体性,增强创新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从方式上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3.思想素质培养有助于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可以从高度、长度、宽度、深度四个维度来理解: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集中表现为它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人才强国战略的长度,集中表现为它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人才强国战略的宽度,集中表现为它作用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度,集中表现为它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改善人才的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着力加强思想素质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理解、明确对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重视创新人才的比较优势等,更重要的是科学看待和改善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它们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人才无不渴望成功,而鼓励创新、善待失败的宽松文化环境,是人才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才只有在有安全保障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才能全神贯注地从事创新活动,而法制环境对人才的鼓励、保护是最直接、最见成效的,是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的法制基础;成熟的市场环境对于人才战略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人才的成长是由市场来引导的,人才的价值是由市场来评判的,人才的流动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四、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站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发现,创新教育的创新品格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等教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外,还应加强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拥有思想素质这一独特的素质。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为150余万人,研究生培养正在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1.加强完善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的研究,强化对创新人才思想素质养成的导向

培养标准是根据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行为取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所做的一种价值限定。基于此意义,确立了一种研究生培养标准,就意味着受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将会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框架中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制度化行为与伦理道德行为,这些行为将决定一个研究生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发展。所以,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制定中,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在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等各个关键点,都需要有机地嵌入对学生理想信念、学术品质、理论素养、心理素质的考察指标,强化对思想素质的考核要求,增设与思想素质相关的知识因素和行为因素,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望、闻、问、切”。同时,基于完善的培养标准,研究建立多元评价及诊断反馈系统也不可或缺,从培养标准在实践中的效能、执行程度、培养标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导向及促进作用等层面加强对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估、修正。

2.加强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环境营造的研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

环境“虚”“实”结合,“视而难见”却又“处处可察”。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教育环境不仅可作为思想教育载体,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且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也是作为一个背景性因素而存在的。所以,要致力于以改善教学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为基础,利用学校的基本要素如校名、校训、校徽等标志性因素,以静态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优化物质环境;以规范学术行为、引导生活方式、激励成长成才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优化制度环境;以弘扬学术自由、崇尚治学严谨、改善人际关系为要义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优化精神环境。当然,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手抓建设,坚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手抓管理,强力推进净化工程,依法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以及银幕荧屏、网吧网络游戏的管理和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3.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促进创新人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生成的源泉,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是培养研究生思想素质的基本载体,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环节。因此,要着力研究建立、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首先,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使之成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必备环节,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实践环境和传统;其次,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和激励考核制度,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总结和表彰,从而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保证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能与正常的教学、科研相结合,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基础;最后,要突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研究特色。促使研究生为积极发挥自己的才干而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要强调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让广大研究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和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让理想从现实当中脱颖而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

4.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创新精神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来看,研究生政治理论教育培养模式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我国研究生每年30%左右增幅的发展需要,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式和方法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和教学,需要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特殊性问题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经济和科技上都具有二元结构的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启发研究生去认识和探索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思路和发展的战略。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的最高阶段,需要充分调动全校范围内的相关教育教学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完整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第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即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性、原理性、价值性。第二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研讨式和个性化教学。第三要重视教材建设的实效性。组织编写制作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理论动态、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的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第四要重视对教育效果评价模式设计的多样性。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第五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用时代要求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以改革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材和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教法改革为突破口,以宏观指导为保证,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扎实地推动各项基础性工作。(4)

5.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夯实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的作用发挥的大小。因此,首先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从组成上要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同时要不断地推进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次,要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导师队伍在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治学、科研的指导人,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导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术、科研素养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的重任。从现实中看,研究生与导师的接触、联系最为紧密,导师也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影响学生。因此,无论是从职责的“应然”还是从现实的“必然”看,都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此外,研究生骨干队伍在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生党员队伍、研究生社团组织骨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承上启下,是研究生“三自”教育最有效的群众性组织,所以,要不断研究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教育和管理,使他们成为研究生群体的主心骨、导师的得力助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依托力量。

【注释】

(1)参见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2009.

(2)胡锦涛.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新华网,2009-05-02.

(3)陈磊.重读钱学森:科技与艺术是如何联姻的.科技日报,2007-12-10.

(4)参见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门户网.2008-0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