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证研究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证研究吴爱军朱华柳泳心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选择研究生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提供的数据支持,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作用。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证研究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实证研究

吴爱军 朱 华 柳泳心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将成为高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选择研究生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提供的数据支持,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校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大课堂教育形式。“创新人才”是指科学研究型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应用研究型的高技术创新人才和某一专业领域有特长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特征是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

本研究选择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源于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数据采样来自2008年5月湖北省研究生德育研究会组织开展的“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全省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1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加了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回收率为91.0%。调查数据采用了SPSS13软件统计分析。访谈对象为2008年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基地的部分挂职研究生。

二、调研结果

(一)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

1.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提高自身能力最主要的方式

在回答“你最喜欢下列哪种教育形式”的问题时,39.8%的研究生选择了社会实践,明显高于专家讲座、听典型人物做报告等其他教育活动方式。在回答“你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的问题时,74.0%的研究生选择了社会实践,明显高于课堂学习、上网、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等其他方式。

2.研究生普遍认同社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77.4%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帮助是了解社会;70.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53.6%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才干;42.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了意志。此外,研究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还包括砥砺性格、服务社会等。

3.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访谈中,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源于自身内在的成长需求。与本科阶段相比较,首先,他们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自主意识和欲望在内心的反应更加强烈。其次,外界压力或刺激(如完成“任务”、评先评优、经济回报等)对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减弱。最后,经验积累、知识运用、个体价值体验已成为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动力。

(二)影响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的若干因子

1.辅导员工作状况

在对辅导员工作感到非常满意的研究生群体中,有42.4%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如对辅导员工作感到一般的,相应比例为15.2%。与辅导员交流谈心非常多的研究生群体中,有高达75.0%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5.0%的研究生偶尔参加,而没有从不参加的;与辅导员交流谈心非常少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15.2%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教师教学水平

在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感到满意的研究生群体中,有30.6%的同学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在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感到不太满意的研究生群体中,有20.1%的同学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的研究生群体中,有41.3%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的研究生群体中,有26.7%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认为教学效果不太好的研究生群体中,相应比例为11.5%。

4.研究生本人的专业兴趣与学习状态

对专业非常感兴趣、对学习状态非常满意的研究生群体中,分别有36.4%、52.8%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学习状况不满意的研究生群体中,分别有18.2%、11.8%的同学从不参加社会实践,可见,专业兴趣和学习状态影响社会实践的参与度。

5.研究生本人的自信心与压力体验

对毕业以后的前途充满信心的研究生群体中,有42.4%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如对前途信心不足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11.5%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压力很大的研究生群体中有28.4%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压力较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15.9%的同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不同的社会实践经历的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素质比较

1.政治态度比较

调研发现,社会实践经历不同,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领导等基本政治问题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比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的认同度高。其中对“21世纪头20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观点的认同率高出约20%,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观点的认同率高出约15%,对“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等观点的认同率高出约10%。而对上述观点选择“不同意”,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又比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的认同度高出10%~15%,两者相比较相差30%~35%。(见表1)。

表1 对下列观点,您的态度(%)

img8

2.价值观比较(www.xing528.com)

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普遍较高,其中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等观点的认同率比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高出25%~30%,对“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等观点的认同率高出约22%。而对上述观点选择“不同意”,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比经常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的认同度高出10%~25%,两者相比较相差35%~55%。(见表2)。

表2 对下列观点,您的态度(%)

img9

续表

img10

3.行为方式比较

“遇到有同学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从不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群体中,25.6%的同学会选择“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发布信息,寻求广泛支持”,11.6%的同学选择“按程序逐级上报来解决”;而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群体中,上述相应的比例为8.5%、22.6%。遇到烦恼选择“闷在心里”的,从不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比例为26.7%、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的比例为9.7%。校园中存在的不当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违规行为,如对“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文章,简单拼凑作业,或在作业、论文、实验中使用他人的观点、论述或数据而不加注释”的行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群体中有82.8%的同学表示反对;从不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群体中有60.0%的同学表示反对。

三、结果运用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实践环节的工作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更新理念,达成社会实践育人的共识

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迫切需要。同时,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与提高自身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是最符合、最贴近研究生思想接受规律、成长规律,最能激发研究生主体意识的教育环节。因此,要更新理念,达成共识,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2.把握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与研究生政治观、价值观、个人行为方式紧密相关。研究生不同的政治观、价值观,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价值的判断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频次,并不存在正相关。但是,反过来看,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价值的判断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频次,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个人行为方式,包括他们的集体观、利益观、劳动观,以及认知水平。因此,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一个方面,研究生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受教育是体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作贡献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然,在具体工作中,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方向,深入挖掘社会实践丰富的思想内涵。

3.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导师的重要作用

导师素质、导师态度与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价值的判断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频次呈双向正相关。一方面,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自身素质,赢得研究生认同,有利于扩大研究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也将提高研究生素质,提升研究生对学校教育、导师教书育人的认同度。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育人的体制,把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贯穿于导师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加强导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社会实践中的主导作用。

4.凸显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研究生访谈中,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为谈论的热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修订教学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等话题引起了大家共鸣。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社会实践作为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创新性、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要通过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将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和过程中,张扬个性,凸显特色,使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实践中脱颖而出,不断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研究生社会实践

1.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实现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统一

社会实践是以实践方式拓展育人空间,促进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结合,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形式。研究生参加挂职锻炼,对于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这有利于锤炼思想品质,激发创新热情,培养科学精神,凝聚团队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社会实践以体现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特征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实际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科技产品开发、生产技术革新与工艺设备的改进,解决实践单位科研、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从事项目论证、规划、咨询及调研,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实用成果及技术推广;从事技术培训、科技知识讲座和资料翻译等,促进和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因此,社会实践也是研究生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方式。

2.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实现学校育人与校地合作相统一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社会实践架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在带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新的技术、思想,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或者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业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把“引才引智”的触角伸向学校、学院,伸向实验室、科研团队,伸向有关导师和同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3.以社会实践为结合点,实现资源互补与效益共赢相统一

把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结合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将产学研相结合,实现高校、企业资源互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对研究生而言,一方面促进了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和就业择业机会等;对高校而言,学校转变办学方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培养质量;同时,当地政府和企业借力借智,获得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科教优势,帮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促进了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