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的分析介绍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定位,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政党对辅导员制度的角色期望。辅导员宏观角色定位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相对突出,具有较明显的“集体导向”和“社会本位”。在高校对辅导员制度的角色定位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导师、“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团干一起构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的分析介绍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作为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角色是符合特定期望、实现特定权利和义务的特殊行为模式。角色需要学习、认识、扮演、定位,以满足特定的期望和职责。对辅导员进行准确、全面和透彻的定位,有助于厘清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职能、权利、责任,提高辅导员工作岗位的专业程度和效率。辅导员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包括明确的认知定位、恰当的情感定位、正确的价值观定位,才能寻找到工作的动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逐渐掌握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权,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是一个角色丛,扮演着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

自辅导员这一职业诞生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是辅导员的主导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展,角色内涵随之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性与发展性的特征。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学生思想出现的新特点,辅导员的职责已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其角色定位已从最初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走向多元,由单一的角色,转换为新的“角色丛”。

辅导员角色既代表辅导员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对辅导员行为模式的期望;既包括国家、党派、社会和学校管理者对辅导员的行为期待,也包括辅导员对自己的认识,还包含着广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行为期待。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力量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制度既需要在党、国家、社会的大框架宏观定位,也需要在高等教育的系统中中观定位,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微观定位。

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定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是从国家、政党和社会的整体做出宏观角色定位的,德育教师的身份,折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色,是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地位,体现了党对辅导员制度的功能设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社会对辅导员制度的职能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定位,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政党对辅导员制度的角色期望。在宏观角色定位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角色重于德育教师的角色,而德育教师的角色又重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在某种情况下,三种角色会出现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是辅导员制度的结构性冲突,也给辅导员队伍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惑。辅导员宏观角色定位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相对突出,具有较明显的“集体导向”和“社会本位”。(www.xing528.com)

辅导员的中观角色定位。在承担宏观角色定位的前提下,高校又从中观层面赋予辅导员较为明确的角色定位,这些定位大同小异,如清华大学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组织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结合学习任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实现全面素质发展;结合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维护学校发展的大局、促进学校政策的贯彻落实,形成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做好学生中党团建设工作;指导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班级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活动,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政治辅导员应重点做好学生党建、学生骨干培养、班集体建设和个别有特殊情况学生的工作。”[9]由此可知,高等学校在宏观角色的基础上又赋予辅导员制度更为具体的角色期望,这种期望更多的是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的,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风建设,抑或是党团组织建设,均服务于“维护学校发展的大局”。在高校对辅导员制度的角色定位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导师、“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团干一起构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不同于德育教师,辅导员工作范围较广,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不同于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其中;不同于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基本力量,直接和学生接触,上传下达,执行各项工作任务;不同于团干,辅导员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在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奖助贷等工作中履行职责。总的来讲,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一个“枢纽”的角色,处于学生工作链条的关键一环,承上启下,联左系右。由此可知,在高校的视野中,辅导员的“管理”职能相对突出,重在“执行”学校的各种工作和政策,加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日益拓展,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日益转移到学生事务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所弱化。

辅导员的微观角色定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应当在国家、党、社会的宏观角色定位和高等学校的中观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明确自身的微观角色定位。具体说来,辅导员的微观角色定位包括,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深入细致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要在班级管理、行为规范、安全保卫、评优评先中,增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水平,通过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环环相扣、富有针对性的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辅导和服务中,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职业方面的辅导,在学习上指导,在心理上开导,在生活中引导,在困境中疏导,同时,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境,着力消除大学生成才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集中学习、全心成才凝聚力量。总的来讲,在微观角色定位中,辅导员以服务的方式、管理的手段完成教育的目标,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激励大学生的精神,稳定大学校园的秩序,领导大学生的党团班级建设,夯实高校学生工作的根基。

宏观视角、中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宏观视角是站在国家、党和社会的高度来确定辅导员的性质;中观视角是站在高校的层面来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微观视角是从学生工作的领域来明晰辅导员的任务。宏观角色是辅导员角色的前提,中观角色是辅导员角色的基础,微观角色是辅导员角色的关键。在辅导员角色扮演中,三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宏观是方向性的,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依据;中观是指导性的,是辅导员队伍开展工作的指南;微观是执行性的,是辅导员履行职责的标准。

辅导员要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综合角色定位中,准确、全面、透彻、灵活地把握自身角色,实现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和谐统一。辅导员既要处理好宏观、中观、微观角色间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在相似的工作岗位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工作;又要处理好微观角色中的教育、管理、服务间的关系,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尽量避免几者间的冲突和矛盾,该教育时教育,该管理时管理,该服务时服务,避免角色缺位、角色错位、角色越位、角色模糊,明确辅导员角色的内涵,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完成辅导员的任务,与“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导师、团干一起完成育人的责任,培养合格的人才,满足国家、党、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