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使心理疾病的苗头在量变过程中得以终止和消失。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要求的具体化,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服务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分析介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最深刻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当代大学生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全球背景下、在网络时代、在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深受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内心存在诸多疑虑。而这个时候,他们要完成很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他们的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远大的理想、优良的个性以及良好的习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决定着人才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的教育界曾开展一场“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以卢梭、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基础,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智力个别差异,提倡尊重和善待智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等等。这场运动在整个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时代潮流推动使然。一个人要教育另一个人,就必须直接与之交往、对话。在这种交往、对话中,教育者要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同样,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以及他们对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反应,也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变教育者,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样的活动,离不开心理学的参与。因为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个性和行为方式的科学,而教育活动是要改变人的心理、个性和行为方式的活动,所以,没有心理学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心理教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素质问题得以提出。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都明确提出了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不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各级学生中开展了情感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创造力培养等活动,尽管提法不同,有的称“心理品质教育”,有的称“心理素质教育”等,但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或最高目标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其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心理卫生中、高级功能的体现,也是心理教育在学校中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体现,同时是素质教育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这里所论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心理健康方面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措施,即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包含了涉及每个人具体心理生活的内容,如心理感受、心理困惑、心理健康;也包含了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的认同,它可以在符合“教育”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在现代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和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超越了学校的教育,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www.xing528.com)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主要通过对全体学生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治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范围广泛,从广义上说,凡是疾病的原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疾病的范围之内。心理疾病的产生,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使心理疾病的苗头在量变过程中得以终止和消失。对于极少数有精神疾患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要求的具体化,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服务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教育活动。国内外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来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学生成长课题、潜能开发、心理困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的作用确实有不可替代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等学校将会出现校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机构、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同时如“信任、尊重、平等、欣赏”等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将会深入人心,成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