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功能

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功能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实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相一致的。最后,行为的外在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活动与效果,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

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功能

一、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功能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1.社会实践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从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个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一是高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实践活动;二是三个“深入”,基本界定了活动的方式;三是体现三个方面的宗旨,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社会实践的历史渊源

社会实践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提出过一些可贵的思想。孔子在其言论中大量强调践仁体道的思想,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修养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来检验言。我国古代典籍《中庸》中关于学习步骤与学习意志的论述中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样提到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确肯定了“行”的重要性。此外,朱熹的“知行常相须”的思想;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以及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好学力行”的思想等,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他认为在主客的关系中,首先是实践关系。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在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内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对客体进行的能动反映。毛泽东总结了认识的基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现代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的本质中得出的。他们认为大工业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又必须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科学乃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教劳结合”是教育的规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教劳结合”的思想,于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教劳结合”提到方向性、根本性的高度。邓小平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教劳结合”的目的、任务、方法和途径,邓小平同志也都作了明确的指示。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拉开序幕,从少数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到现今全国范围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教育工程,它的出现为解决“教劳结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1998年,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一条即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必由途径。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江泽民同志又站在“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重申和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既注意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注意到教育目的对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性,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了教育的最高层次或终极目标上,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推进到一个更深刻、更广阔的领域

从现实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相一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从比较完备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思想道德不单单是认识或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践行问题。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必须让大学生亲自在实践中经过多次的尝试,亲身感受和证明某一认识的正确性,才能产生情感和信念。再次,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意志是人的行为心理机制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行为者使自己的动机、目的付诸实践而自觉努力的心理形态。最后,行为的外在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活动与效果,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社会实践的功能

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过程,也是大学生施展自身才华的最佳形式。江泽民同志向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各界青年提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明确回答了当代青年成长道路的关键问题,为当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的成长道路,也说明了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热情参与,能够得到学校与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持与普遍认同,正是因为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述:一是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二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功能。

1.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www.xing528.com)

(1)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功能。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基地。无论是为祖国发展、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知识理论与工作技能,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够被大学生吸收内化。脱离实践参与的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让大学生接受,更不可能得到巩固,是不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和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提高他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在实际运用中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社会实践能促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把对科学理论的认识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在实践中确定行为目标、价值取向,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将来这些理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实践锻炼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可以使学生找到具体的感应对象,深化理性认识。比较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完整,但也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唯有结合实际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才能使大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加深理解,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并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另外,大学生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尽管也涉及专业知识的运用,但大多属纸上谈兵,缺乏系统的操作训练,而且随着科技进步,有的课堂理论方法会逐渐不适用或被淘汰,致使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有机会走上工作岗位,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功能。大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和选择能力较弱。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间接认识,大学生难以识别真伪、判断是非,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障碍。而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让他们直接感受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建设者们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精神,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样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在深层次上、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且还会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4)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在现实中仅仅掌握在学校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在接受教育的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受教育的途径上也要多样化。学校可以给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育,但其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实践可以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教育,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要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互利双赢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活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方式,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力量从经费和物质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比如,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招标会,与知名的企业和商家联合,让他们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赞助费用和物品资助,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企业和商家也在活动中扩大了社会影响,吸引了高校人才,满足了自身的需求。既要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又要办实事、作贡献,努力做到高校和接收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双方互利互惠。学校既可以用有限的经费,借助实践单位的支持,完成社会实践教育的任务,又可以检验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接收单位则可以借助学生的实践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有关人员,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这种互利双赢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争取社会资助、发展横向联系的重要条件。

(5)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功能。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发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校规划和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方向,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环境的不断更新和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许多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已经不能与时代同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因其内容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的同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能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但是可塑性极大。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亲身的看、问、听、思考,去探索人生真谛,知晓乡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从而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自觉拥护和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定。

(2)拓展功能。拓展功能是指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把知识、理论、经验应用于社会的同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均得到发展,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育虽然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高校提供的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社会的需要正是理论知识的试金石。多年来,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尚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做”、“考察”、“调研”、“实验”、“设计”、“制作”、“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也使他们个性的完善和社会需要相一致。

(3)创新功能。创新功能是指大学生利用丰富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设计、大胆创新,提出独特见解,在做出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造、创新、创业是新时期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教学虽努力把新成果、新信息引入课堂,但由于受教学大纲、计划、学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创业技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和探索新方法的动机和热情,不断提高其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传承并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4)陶冶功能。陶冶功能是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贡献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锻炼了毅力,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形成了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作为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经历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活秩序日趋好转的过程,没有付出先辈的艰辛,却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面镜子能够充分地了解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脚踏实地、朴实肯干的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崇高的道德情操。

(5)检验功能。检验功能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环节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检查知识是否正确,掌握是否牢靠,知识面是否宽广,从而使正确的得以佐证,错误的得以修正,不足的得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青年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社会实践正是打通社会与学校、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走入现实生活,接触到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不仅能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的知识是否够用,而且还会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其他同学,激励和影响其他同学。

此外,对社会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有推动功能。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在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和远离大中城市的基层企业和中小学校,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科技咨询、科技攻关、义务支教法制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力推动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深入乡镇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和技术上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真正排忧解难,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