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取得的成效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取得的成效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格局中,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内、外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学生或者家庭缴纳的学、杂费;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集资办学经费;建立教育基金;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取得的成效

三、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基本上改变了政府包揽一切,投资渠道单一的格局;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教育成本,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三十年来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一) 推动了经费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式写入法律,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合法性。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格局中,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内、外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学生或者家庭缴纳的学、杂费;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集资办学经费;建立教育基金;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在这里主要分析1997—2004年近十年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情况。如表8-1和表8-2所示,就高等教育总经费而言,1997年至2004年一直保持一个迅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由1997年的390.484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129.7613亿元,2004年的教育经费总量比1997年增长了近5倍;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而言,作为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公共教育经费,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中一直占有很大份额。1997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绝对增长态势,但其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已经逐渐下降,由1997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6%,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非财政性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所占的比重都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高等学校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杂费收入由1997年的57.8857亿元激增至2004年的647.6921亿元,增长了10余倍。所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由1997年的14.8%增加到2004年的30.4%,增长了15.6个百分点。实行按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费上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的短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数据,无不充分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多元投资的格局已经形成,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表8-1     1997—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单位:亿(元)

img14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5年。

表8-2     1997—2004年各渠道筹资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总经费的百分比单位:%

img15

数据来源:根据表8-1的数据计算得出。各单位项百分比=此单位项/本年度合计金额,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199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997)/经费来源总量(1997)

(二) 确保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前实现(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言,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2005年已经发展至21%,短短的几年间便翻了一倍多,我国高等教育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如表8-3所示,1997年在校生仅有317.44万人,到2004年就达到1333.5万人,短短的7年时间在校生就增加了1000余万,年均增加140余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1999年以来规模的急速扩张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我国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许多国家用了几十年才实现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从单一的经费来源到多渠道经费筹措格局的转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成为现实。

表8-3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单位:万(人)

img16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98—2005年。

(三) 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不断变革,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资金总量不断增加,支持了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催生了在多渠道投资架构基础上的一些新的办学模式,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的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的投资政策打破了国家长期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诞生了各级各类社会力量设立举办的学校。目前,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六种形式:普通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办学的合作者多种多样,有境内的国营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社会和学术团体、科技开发公司等,也有境外的优质大学、国际组织等。经费来源多渠道既有通过融资手段筹资,也有靠企业投入经费,还有依靠学费滚动发展等,但都不依靠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尽管我国公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都占主导地位,但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已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可以预料,民办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年中将有更快的发展。

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既要充分依靠国家办学,又要允许并鼓励社会集资、民间办学。要求公办、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多元化办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育供给方式,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教育消费需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提供了新的教育选择的配置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极度短缺状况,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基础。而且还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使教育体系更具活力和效力,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使教师队伍走上优化发展之途。

(四) 促进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施对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缓解高等教育资金短缺以及维护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高补贴或者免费的高等教育财政将产生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即低收入阶层通过税收为高收入阶层学生支付教育成本,而高收入阶层占有相对多的教育机会却无需承担成本或只承担较少成本。对高等教育实行高补贴或者免费通常会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实行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政策在经费总量增大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还能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经费建立和完善各种学生资助体系,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样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目前的相关研究发现,尽管在考虑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后,入学机会的公平是否得到了改善并没有定论,但是多数实证研究一致的结论是,如果不考虑质量这一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其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更多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均等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

此外,实行成本分担政策之后,当政府投入的资源保持不变时,学生人均公共资源的占有量将减少,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中配置的结构性公平;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一定时,学生人均公共教育资源占有量的减少意味着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总资源可以减少,政府便可以将更多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因此,多渠道筹措经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公平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