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当前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高校校园构成要素的变化,促使安全保卫防控体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社会上各种安全问题对于高校校园的影响加深,“平安校园”建设需要科学的安全保卫防控体系作支撑。

当前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当前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安力 徐士政

科学技术要安全的理念,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影响逐步加深,传统的人防、物防并举的安全保卫工作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在安全保卫工作领域的运用,逐步转变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科学防控模式。而如何构建科学的科技防控体系,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试图提出和回答有关问题。

一、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建设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要建立高校安全保卫科技防控体系

一是传统的人防、物防并举的防控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传统的人防、物防并举的防控体系,是建立在这样前提下的:①校园的封闭性。②学校规模较小。③人力成本低。④涉密及有重大价值的东西相对较少。⑤物防空间相对较小。⑥犯罪活动智能化程度低。而现在的高校上述情况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高校校园是开放性的,校园面积扩大数倍或一校多区,人防成本增加,物理空间追求时尚美观、舒适,以人为本,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等。

二是高校校园构成要素的变化,促使安全保卫防控体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内外交流范围日益扩大的开放型社会实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成长起来。为了满足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校园的各种构成要素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①建筑组成多样化。高校校园的建筑必须具备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交流、生活、休闲、运动需要的各项功能,各类具有特定服务功能的建筑物的产生是一种必然,使高校校园形成了功能完备且又具备自身特点的多样化生活社区。②人员构成日趋复杂。高校校园人员构成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他们的数量占到学校人员数量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高校校园的开放性以及为了完善校园的各种功能,其他人员也渐渐成为学校人员构成的重要成分,诸如各类服务机构的员工、教师的亲属、学生的家长以及其他身份难以确认的流动人口等。③多元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和场所,校园除了具备提供教学、科研的场所这一基本条件之外,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各种服务行业为了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也逐渐渗透到校园之中,如饮食业、商品零售业电信服务业等。近几年,高校又进一步开发了校园的信息科技服务功能、培训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及运动健身功能等。

三是社会上各种安全问题对于高校校园的影响加深,“平安校园”建设需要科学的安全保卫防控体系作支撑。①目前我国社会仍然处于改革深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仍然存在。②大学校园的开放性、高教园区内高校的聚集性、一校多区及新旧校区的并存性、校园与社会的深度交织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性等特点,使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大学生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③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随时可能波及和干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危及大学生的安全。④现在校园内,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已占绝大多数,而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实践方式、考研就业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是大学生面临的安全威胁短期内难以克服,安全防范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①人身安全问题。人身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侵害师生身体权利的治安或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案件等;二是波及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灾害事故,如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或实验物品爆炸案件等;三是师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各类治安或刑事案件,如神经衰弱导致自杀等。②财产安全问题。近些年,高校为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能力,纷纷投入巨资购置贵重仪器设备,加之近年来教职员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个人财产快速增加,使得高校逐渐成为侵财案件的重要目标,所以高校财产安全同样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安全问题。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场所,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要安全问题。

2.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综述

(1)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概念

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就是以一般人居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为基础,结合高等学校建筑物多、人员密集复杂、环境主体功能繁杂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大学校园中重点要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校园安全管理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控体系。

(2)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组成

按照当前安全防控体系的基本功能要求,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正常运转,及时将各种有利于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信息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做出正确的安全管理决策,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

信息采集部分。信息采集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在第一时间获得校园区域内各种人员及事件的信息,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红外探测系统或人工采集完成。信息采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采集渠道不限于单一的途径,往往在安全防范区域内设置多重防线,分层管理和布控,获得有利于安全决策的相关信息。

信息传输部分。当信息采集设备收到各种有用信息之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决策设备或机构及时获取正确信息。信息传输部分对整个体系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必须考虑信息传输介质,如光缆电话线等;信息传输介质的分布也是在设计防控体系时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使传输距离最小化、传输信息损失最小化等。

信息处理部分。信息处理系统是整个防控体系的核心和心脏,承担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全部工作,并且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支持。通常信息处理部分在防控体系中被称为“监控中心”,它负责整个防控体系的动态图像监控、显示、控制、记录、指挥、调度、电力供给等任务。

二、当前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设计

1.当前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设计目标和内容

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建立校园区域内各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监控体系,对园区内的重点部位和人员实施动态安全管理,使校区防范由过去单纯的人防提升到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新型防范管理模式。对校园的重要部门及公共场所出入口实施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控和记录,为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便于安全管理和安全决策。

为了实现设计目标的要求,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图像验证系统为基础的安全监控部分、以各类传感器为基础的报警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电源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的设计。

(1)图像验证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设计。包括摄像机、云台、传输设备及显示设备的设计选择等内容,实现对监控区域的人员、车辆及现场实时状况进行监控。

(2)防盗和消防报警系统设计。包括红外报警、微波探测、磁敏感探测、离子感烟探测等内容,通过传感器对要害部门的财物进行安全管理,实现防盗、防火的预防报警等功能。

(3)辅助系统设计。保证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的辅助系统,包括电源系统、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2.当前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实施步骤

在实施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设计时,在认真分析防范区域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

(1)防范区域基本状况分析。首先要对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数量、人员的流动状况和学校功能布局进行基本的调研和分析,其目标是确定控制区域内的重点部门和相应的安全防范等级。这是整个体系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对设计的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重点部位布防。在确定好控制区域内的重点部位之后,便可以在相应的位置布控设防。在涉及实际的布防过程中,一般布防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涉密重点要害部位,二级重点防范部位,三级次重点防范部位,四级一般防范部位(表1)。部位布防的过程就是合理设置安防系统前端设备的过程,所有的信息采集过程都是由前端设备完成的,它是安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系有效性的前提。

表1     四级布防表

img46

(3)监控中心规划建设。监控中心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和核心,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考虑系统正常运转的诸方面因素。首先,监控中心应该能够满足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其次,监控中心的位置选择也十分重要,必须使信息传输的距离相对较小,人员赶赴现场处理不同位置的灾害和报警事件的距离也要相对较小,因此一般可以考虑选择控制区域的中心位置。

(4)铺设线路。当监控中心的位置和重点部位的布防确定完成之后,如何将系统的前、后端连接起来就成为体系实施的主要问题。线路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如果是通过双音多频(DTMF)方式传送,就可以通过区域内的公用电话系统的线路来实现,不需要另外铺设线路。但对于通过光纤传递的信号,就应当重新铺设线路。

(5)设备选择。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依靠各种不同的硬件设备来完成,因此,体系中的各种设备对体系功能和有效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根据不同位置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功能的设备来实现体系前、后端对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目的。

三、科技防控体系操作制度、机制建设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障

高校在加强校园技防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技术人才的保障和培养,以有利于科技防控体系中高科技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

1.科技防控体系操作制度、机制建设

正确运用科技防控体系,需要配套严格的操作制度和措施,以保证体系整体的防范效益。

(1)科技防控体系操作人员管理制度。科学的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正常运转。首先,建立健全科技防控体系人员管理规章。科技防控体系人员确定后,保卫部门要建立健全操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培训的有关规定及工作目标考评细则,规范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准则,要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定权的“四定”责任制及相应的监督考评措施。这样既有利于稳定人员,又有利于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技术防范与常规防范手段相结合。技术防范措施不是万能的,要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益,必须与常规防范措施相结合,在重点要害部位,特别要求必须落实和加强值班看守,使人防、物防、技防功能真正达到预防和预警的目的。

(2)安防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机制。现代安防设备是进行科技防控体系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决定体系防范的效果和质量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现代安防设备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备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我们应把安防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作为操作人员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安防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是科技防控体系操作人员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在有些高校,安防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是日常维护保养流于形式。实际上,安防设备故障率的高低和实际使用寿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设备的精度、性能及本身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日常保养与维护。维护与保养是安防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要求,安防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负荷和内部应力以及自然损耗、腐蚀的影响,设备的部分部件或整体都会引起损伤,使之部分或全部丧失使用功能。为保持安防设备的使用功能,减少非正常损耗,延缓电气元件的老化过程,减少故障的发生,就必须在工作中贯彻安防设备管理以防为主的方针。所以,在工作中,科技防控体系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安防设备维修保养手册中的要求,对安防设备进行润滑、清洁等日常保养,并在运行中注意观察仪器设备是否有转动不灵活、震颤、异常声响、漏电等不正常现象,一旦发现且处理不了,应及时通知有关维修人员,并作好相关记录。(www.xing528.com)

2.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障

以往传统的治安防范模式已与当今外部现实发生日渐深刻的裂痕,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以人防为主的防范模式,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防范控制网络,将难以适应已变化了的外部环境的需要。这就必然导致治安防范将更加重视进行装备、技术方面的较量,从而使防范模式发生相应变化,即由人力、物力密集型向高技术密集型转变。

面对这个转变和发展趋势,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学习和接受技术防范的理念,并认识其重要意义。同时,高校保卫部门要注重技防人才的培养与保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的人才保障:①拥有技防设计理念的第一层次人才,主要是具有技防宏观设计理念的部门领导、主管领导要直接参与到技防建设的筹划领导工作之中;②保卫理念与技术相结合的第二层次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既懂保卫理念又懂安防技术的保卫干部;③纯技术性的第三层次人才,主要是专门进行技防设备安装、保养与维护的技术人才。

目前各高校对于技防管理人员的培训,一般都是在技防项目建设过程中,由负责项目的安防公司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管理培训。这样的培训短期内可以取得比较快的成效,技防管理人员一般都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设备操作方法。但防控体系设备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需要技防管理人员同时提高对升级设备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而安防公司在提供常年持续的技术培训方面就存在比较大的不足,往往不能满足高校保卫部门的要求。

因此,高校保卫部门要重视挖掘内部保卫人员技术方面的培养,以适应高科技设备升级换代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保卫部门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保卫人员积极自学安防相关知识,同时可以集中组织保卫人员到高等院校或专业安防公司学习对安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相关知识,提升技防管理能力。高校保卫部门可以引进人才,通过招聘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内部技术力量,拥有自己的一支技术队伍。这样在实际的使用和维护中,就不必依赖外界力量,可以大大提高防控体系中高科技设备的使用效果。高校保卫部门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利用高校优势资源编写使用安防设备的培训教材,使保卫人员理论结合实际,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对未来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展望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负责人专程到杭州部分高校做了相关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际架构都相差不大,但校园和社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对高校校园科技防控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愈来愈与信息紧密相关。高校是信息相对密集的区域,例如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比较发达,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设备和手段也相对较为先进,这些基本条件为构建智能化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园安防系统是保证校园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初级要求,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校园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应该成为校园安全保卫今后拓展和扩充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所谓智能化校园除了必须具备安防系统之外,还应包括校园整体管理的自动化和具备网络信息服务功能,融合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校园的安全防范、物业管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办公与教学的智能化系统集成,为校园内的人群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

建立以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科技防控体系除了应该具备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的图像验证系统、防盗和消防报警系统之外,还可以包括校园车辆管理系统、校卫队电子巡更与定位系统、智能门禁及身份识别系统等内容。

(1)校园车辆管理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区域内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因此校园车辆管理系统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安防系统的发展目标。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校园内进出的车辆进行控制,对校园内人员和外来人员的车辆进出及收费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记录各种车辆进出及停放的时间,对内部车辆进行停放管理,对外部车辆进行收费管理等。

(2)校卫队电子巡更与定位系统。该系统可以指定校卫队队员巡更校园各重要部位的巡更路线,并安装巡更点,同时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人员所在位置。巡更的校卫队队员携带巡更记录机按照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到达巡更点并进行记录,将记录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一旦发生紧急的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监控中心通过GPS系统马上就可以定位校卫队队员所在的位置,通知校卫队其他队员及时赶赴现场处理。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调阅、打印保安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保安人员的管理,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

(3)门禁及身份识别系统。主要应用于重要部门的出入口。用户采用非接触感应卡出入大门,通过电脑编程在控制主机上进行开门/关门的设定,系统可以任意对卡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及使用者身份进行设定,对门户的状态包括门的打开/关闭、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记录在电脑之中。高校内部人员只需使用非接触感应卡自由通过门禁检测通道,系统即可迅速识别相关人员的身份。系统还可以通过硬件触电联结或通过网关与闭路监控,使防盗及消防报警实现系统间协调联动。

(4)校园可视报警系统。在高校校园的重点部位或人流量大的交通要道设置可视报警摄像头,人们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按上面的按钮,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上面的摄像头直接看到报警者,并了解案发现场周围的环境,同时通知校园里正在巡逻的校卫队队员,及时行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赶到事发现场。

(5)高校技防与“110”对接系统。以往高校校园发生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都是由高校保卫部门监控中心接到报警后再通知公安“110”指挥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的解决速度,不够及时。在高校校园的技防设备中设置与“110”对接系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110”指挥中心也可以与高校保卫部门一样在第一时间接到报警,双方可以及时进行联系,并迅速采取行动赶赴事发现场解决。

以智能化、自动化校园为基础的科技防控体系建设必须以校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既要符合校园区域的安全要求,还要考虑合理的经济性,不能盲目建设。以上所列的是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校园科技防控体系的一些可选择的子系统,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加以应用。

总之,科技防控体系建设的研究只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一个起点,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校园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玉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设计》,《山西建筑》,2005年第11期。

2.关光福、李曹县:《小区周界安防系统设计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电器应用》,2005年第2期。

3.刘文杰、王娟、范俊波:《停车场车流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年第3期。

4.刘春瑞、段卫星:《数字化综合安防系统联动机制的设计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9期。

5.刘春瑞、刘克:《一种新型网络化视频实时监控系统》,《控制工程》,2003年第6期。

6.魏莲芳、陈志华:《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年第4期。

7.葛传力、宋伟:《安全防范系统及其评估》,《安徽科技》,2000年第7期。

8.刘光德:《一种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机械与电子》,2005年第7期。

9.刘灿、刘克:《数字化综合安防系统的整体构建》,《计算机应用》,2003年第11期。

10.王国斌:《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年第11期。

11.邹晔:《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6期。

12.李树秋、贾成宇、王学军:《以Internet为传输媒介的智能门禁控制系统》,《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席小雷:《安防系统的数字化进程》,《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年第3期。

14.谢社初:《安防系统数字化应用探讨》,《安防科技》,2005年第4期。

15.杨虎:《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年第11期。

16.盛凌志、柴乔林、丁常青:《基于Internet的城市楼宇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第9期。

17.王军、马青波、隋虎林、赵辉:《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年第12期。

18.高军、盛爱国:《谈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基点设计思想》,《工业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5年第5期。

19.李宏文、张向阳:《建筑物火灾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