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文献”一词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随着人类记录知识手段的发展进步,书籍文章的增多,“文献”一词偏向于“文”,逐渐演变为专指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而“贤”的含义逐渐消失。1997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50690-2对文献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提出文献是“在文件处理过程中,不论其物理形式和特征,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被记录的信息”。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1.1 文献的概念

文献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孔子论语“八佾”最早提出“文献”一词:“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为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得出来,夏朝后裔的封地杞那个地方所保留的文献不足以征信了。殷商的礼,我能说得出来,商朝后裔的封地宋国那个地方所保留的文献不足以征信了。因为文献保存得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足够了,那么我就能用来证明我所说的两朝的礼使人们相信。”[1]对于孔子所说的文献,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典籍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而献同贤,是指见多识广、满腔经纶的贤人。这说明古人研究历史,不仅要依靠书本文字记载的资料,而且还要借助于那些贤人口耳相传。可见那时的“文献”一词包含着“典籍”和“贤人”两个方面的含义。

后来,“文献”一词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道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比较具体的注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藏书,信而有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为之献。可见,随着人类记录知识手段的发展进步,书籍文章的增多,“文献”一词偏向于“文”,逐渐演变为专指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而“贤”的含义逐渐消失。(www.xing528.com)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各种各样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大量涌现,各种各样记录知识信息的方式不断被发明,文献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给文献下的定义:“在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储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1983年7月2日公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给文献下的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1997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50690-2对文献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提出文献是“在文件处理过程中,不论其物理形式和特征,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被记录的信息”。可见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者是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它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音、图像以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