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标准的介绍

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标准的介绍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本科评估藏书数量的评价标准为:A级标准为180册/人,B级标准为150册/人,C级标准为100册/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近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弥补馆藏不足,匆忙购置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

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标准的介绍

8.1 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标准

文献资源评价就是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文种、不同深度文献的采集、入藏、使用及物理状态等进行评价,一般包括馆藏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评价。

8.1.1 馆藏数量的评价标准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源是其开展服务的基础。馆藏数量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献资源保障率。即每个读者平均占有图书馆馆藏量。馆藏数量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本科评估藏书数量的评价标准为:A级标准为180册/人,B级标准为150册/人,C级标准(达标指标)为100册/人。以上标准仅是针对纸本资源而定,对数字资源,由于一个数据库常常包含几千种期刊或上万种图书,可以考虑参照纸本文献的计量方法,利用系数折算法来折算馆藏。由于全国高校没有统一的馆藏评估标准,各馆只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而定。

没有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无法开展。但馆藏数量的增长与满足读者文献需求的能力并不成正比。如果人均馆藏量太高,也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确定合理的馆藏量,是高校图书馆需要探索研究的。目前,文献保障率仍是评价馆藏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读者满足率。即读者在实际使用中获得的文献数量与他实际需要的文献数量之比。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品种齐全,数量上形成相当的规模,对读者的满足程度越高越好。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具体的高校图书馆而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满足所有读者的文献需求。据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调查分析,读者需求的90%集中在5%的文献中,百分之百地满足读者需求,需要增加馆藏19倍,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我国图书馆现状,有人认为,读者满足率在75%~8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

③文献资源覆盖率。即馆藏文献占本校各学科领域文献的比例,它是收藏文献完备程度的重要标志。各个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需求和可能的条件,选择本校的优势学科(或强势学科)作为特色资源重点收藏,达到研究级使用等级水平,其他学科满足读者基本需求,达到大学级使用等级水平即可。

④专业文献与非专业文献的数量比例。专业文献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收藏对象,其数量要占优势。高校图书馆专业文献数量一般应占馆藏数量的70%~75%,如果低于70%,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就会受到限制,如果高于75%就会侵占非专业文献的数量,师生员工德、智、体、美以及业余文化生活需要的文献就得不到满足。非专业文献是高校图书馆一般藏书,通常占馆藏数量的25%~30%。

⑤馆藏文献增长量。对馆藏文献增长量的评价,就是评价增长的数量是科学的,还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一般,把年生均增长量作为馆藏文献增长量指标。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本科评估合格标准要求为:学生人均年进新书4册,此标准应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比较科学的增长量。馆藏文献增长量太低,造成馆藏文献贫乏,知识断层,读者利用文献受到极大限制;馆藏文献增长量过高,造成大量无用文献进入图书馆,文献利用率下降。

8.1.2 馆藏质量评价标准

作为为读者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是否满足读者需要,即通过馆藏质量来判断的。馆藏质量不仅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办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馆藏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评价结果高校图书馆可以及时调整计划,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发展规划。

近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弥补馆藏不足,匆忙购置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从表面上看,数量指标是合格了,但是馆藏质量却大大降低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并且破坏了原有的文献收藏体系。所以,辩证看待馆藏数量和质量,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是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最重要的质量。

评价馆藏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资源的结构

包括学科结构、文种结构、类型结构、时间结构和范围结构。

学科结构是指各学科门类文献的比例结构。学科因素是馆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面。及时统计馆藏各学科门类文献的比例,分析是否与本校学科结构、本馆读者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及时优化馆藏学科结构。

文种结构是指馆藏文献中各语种出版物的结构状况,一般高校图书馆对某一学科领域收藏文献涉及的文种越多,其完备程度也相对越强。(www.xing528.com)

类型结构是指馆藏体系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载体的文献结构状况,主要考虑图书期刊比例、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比例。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经费情况,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来构建类型结构比例。

时间结构是指按文献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结构。根据文献半衰期理论,文献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直至消失(特殊文献除外)。3~10年的文献其老化程度进入半衰期,11~20年的文献内容被视为陈旧,20年以上的文献内容基本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在评价馆藏文献质量时,高校图书馆应掌握各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合理调整文献时序比例,及时补充更新相关文献资源,定期剔除价值低或者已经丧失价值的文献。目前,馆藏文献时间结构大致可划分为1~3年、4~10年、11~20年、20年以上等四个等级。

范围结构是指专业文献与非专业文献收藏的内容标准。根据高校办学的特点,明确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专业文献与非专业文献标准,将有利于馆藏文献质量的定性评价。

专业文献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文献。

①教师教学需要的文献:教材样本、基础著作、重要著者、全套著作和有关评论、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书目文献、期刊以及精选外文教科书等。

②教师科研需要的文献:本专业领域有代表的著作、论文集、会议录、期刊、过刊、参考工具书和书目文献等。

③学生学习需要的文献: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著作、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期刊、书目文献等。

④实践教学需要文献: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文献;一线生产、建设、服务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应用型、操作型文献。

一般而言,理论教学文献应尽可能系统、完整,实践教学文献以够用为原则。两者数量的比例应控制在3∶1左右。

非专业文献主要是指满足师生员工德、智、体、美以及业余文化生活需要的文献,重点强调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等,包括政治哲学法律地理历史、教育、体育文学、艺术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种类等。一般以馆藏各类文献是否有经典著作作为评价标准。例如:是否收藏科学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相对论》等;哲学经典著作《老子》、《易经》、《形而上学》、《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逻辑哲学》等;宗教与历史经典著作《史记》、《圣经》、《古兰经》、《罗马帝国衰亡》等;文学经典著作《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哈姆雷特》、《老人与海》、《一千零一夜》等;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孙子兵法》等;艺术经典著作《中国美术名作欣赏》、《外国美术名作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等。

(2)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这主要从馆藏利用率和文献资源产生的价值两方面来看。利用率的高低是文献资源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收藏的文献资源质量越高,读者使用频率就越高。对图书而言,借阅率就是最好的反映,对数字资源特别是网络数据库来说,点击率、下载率是最好的反映。高校图书馆也可在一时期内选定相关种类馆藏资源的用户,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获得利用率数据,从而为馆藏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图书馆的利用率低下,馆藏质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有专家指出,图书馆应争取馆藏利用率达到78%,至少不能低于50%。

(3)文献资源的知识信息含量

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知识信息含量。高校图书馆面对庞大的出版发行信息,不能盲目选择,应合理地利用图书馆经费,保证学术价值高、内容新颖的核心文献的收藏。对于图书文献,可以根据学科核心书目等,保证核心图书的入藏;对于中文期刊文献,可利用北京大学四年一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圈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范围,保证核心期刊的入藏;对外文期刊文献,可利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或《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 Director),确定核心期刊的入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资源评价不仅局限于本馆的实际收藏,即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馆藏,还需要对虚拟馆藏和网上信息组织能力以及对虚拟馆藏利用率等进行评价。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下列标准对虚拟馆藏进行评价:①可随时阅读和下载(有使用权)的虚拟资源学科覆盖率;②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布局及网络传播速度;③网络的大众使用性(服务时间与收费标准);④本馆可供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含量及被访问下载次数;⑤网上离散资源的搜集、组织能力;⑥虚拟资源浏览人次等。

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两者具有互动性,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往往滞后于文献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建立健全科学的文献资源评价体系,对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