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网络技术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笔者以《从苏轼与柳永代表词作的比较阅读看豪放派与婉约派宋词风格的异同》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在网络环境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联机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

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赵春芳

一、课题的提出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主动去创设学习情境、主动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的形成的统一。”该课程方案还指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单一的评价方式。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理念还认为,学生能积极发展各种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才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见,现代教学理念也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要在语文学习材料的安排与设计、实践机会的获得与保障、学习过程的完整与独立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网络技术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因特网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讨论、交流。笔者以《从苏轼柳永代表词作的比较阅读看豪放派与婉约派宋词风格的异同》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在网络环境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实践探索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笔者首先将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学习目标和要求、推荐的阅读篇目等一一告知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网站资源。

(1)学习目标

①感受苏轼与柳永代表词作的意境,体会词作的情韵。

②初步掌握鉴赏宋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③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风格的异同。

④在诵读、品味宋词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2)推荐的阅读篇目

苏轼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江城子·密州出猎》。

柳永的代表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采莲令·月华收》《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3)教师要求

通过重点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来理解宋词风格的异同。

2.自主阅读、体会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推荐,阅读有关苏轼和柳永的词作,浏览相关的网站内容,在阅读中初步体会苏轼与柳永词作风格的异同。

与以往教授宋词的方法不同的是,笔者不直接对学生讲授有关宋词的风格等内容,不把自己的体会或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主动感悟的机会。

(二)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登录校园网论坛,参与主题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教师联机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接着,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由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案例1第三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派风格的代表作。作者以“赤壁怀古”为主题,抒发了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作者在词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

对《雨霖铃》的赏析: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作者用想象的画笔,描绘出未来岁月中一幅幅凄清的生活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两者的区别:苏轼的词作比较大气豪迈,柳永的词作比较伤感多情。

(三)师生互动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讨论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能通过阅读宋词和浏览相关评论,初步感受到不同的宋词风格;但是学生对作品的比较与鉴赏还缺乏一定的方法,还需要笔者进一步引导。于是,笔者提出以下意见供学生参考:

第一,进一步阅读推荐的宋词作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二,从题材的选择、表现手法、语言、意境、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www.xing528.com)

第三,上网查找与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的论述,将其与自己的感悟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四,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登录校园网论坛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

(四)进一步学习,深化认识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进一步阅读苏轼和柳永的代表词作,分析、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宋词风格的异同。在课堂上,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深入学习的结果。

案例2

学生A展示自制的表格,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题材等角度,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的异同。

表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的比较结果

img41

案例3

学生B展示了自己从俞文豹撰写的《吹剑录》中摘录的文字片断: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通过对上段文字的解读,学生B发表了自己对苏轼和柳永词作的看法:

(1)那位幕士用不同的歌者演奏不同的乐器,来形容苏轼和柳永词作的不同风格,是恰当的。苏轼词作属豪放派,柳永词作属婉约派。所谓“豪放”,是说词作反映的思想内容较广阔;所谓“婉约”,是指词作写得较委婉、含蓄。

(2)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的词句分别代表柳永词和苏轼的词作,是恰当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字里行间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倾诉出离情别绪,这正是柳永婉约风格的代表词句。而“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气势雄伟,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怀,因而“大江东去”成了体现苏轼词作豪放风格的名句。

案例4

学生C阅读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发现该词的风格与柳永的代表词作风格相近。在班级交流会上,她说:“在苏轼的这首词作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句子,写出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也表达了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同时,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也较含蓄,这不也属于婉约派网络吗?”

从上面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对两种词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A能从较具体的方面对词的两种风格进行比较阅读,学生B利用网络找到了古人对两种词作风格的评论,学生C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在学生论述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点拨:“实际上婉约派、豪放派只是就作者词作风格的主导方面而言,作者可以创作不同风格的词作,使我们不禁沉浸于他们所描绘的美的意境里。豪放派词作是壮美,婉约派词作是凄美。不管是哪种美,都是让人感动的。多阅读,我们才懂得欣赏美;学会欣赏美的方法,我们才懂得去发现美、创造美。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教学效果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在《从苏轼与柳永代表词作的比较阅读看豪放派与婉约派宋词风格的异同》课堂教学前后,分别对自己执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共99人)进行调查,以了解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前后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前后学生学习情况的比较

img42

从表2可以看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它提高了学生主动体验作品、探究作品的兴趣,学生更主动地利用网络去收集信息,同时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和交流增加了,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后反思

(一)网络为学生拓宽了学习时空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时空,更有了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性格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包括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网上交流,如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方式的交流),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二)网络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没有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去体会。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时间多了,学生就有了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教师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人。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设计中,笔者将注意多设计一些自觉的“放弃”和有意的“无为”,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发表见解。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