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问题与青春期逆反行为

学习问题与青春期逆反行为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春期以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罗某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的这种过渡时间延迟,抽象逻辑思维落后,在分析理解学习问题时,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

学习问题与青春期逆反行为

二、学习问题与青春期逆反行为

下面我们谈谈罗某的咨询指导情况。

由于该生是被动求助,如果事先亮明我的身份,他会拒绝和我交流,作为心理老师,对这样的案例,初次交往、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关键,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了,我们要再去开展工作就很难了。在父母的安排下,我找了一个邂逅相遇的机会,和孩子进行了接触。

可能今天父母刚刚帮助他买了几本他喜欢的电脑方面的书,心情比较好,和我交流时,也比较随便。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初二开始发生变化的原因与他的学习跟不上去有关。我们知道,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发生了变化,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如果学生不能随着这种变化改变学习策略,就会出现学习问题,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仍然像以前那样很刻苦,可成绩跟不上去,越往后成绩下降越快,这就是与他们的学习策略没有及时调整改变有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谈谈青春期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青春期以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化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到小学高年级,约在四年级(即10~11岁),学生才会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的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主要在于其新的思维特点的出现,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皮亚杰J·Piaget)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即以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遇到要解决的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在这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现实只是包含于由事实与假定构成的总体中的一个子集,它通常并不直接出现于我们面前,而需要用逻辑方法去搜寻。正是他们有了这种建立假设有及检验假设的能力,才使得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童年期更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儿童期的孩子运用假设、检验假设的能力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最明显的是,一旦他们产生了一个对问题情景的可能性解释,就会立刻将它认定为事实;而青春期的孩子情况相反,他们常用十分怀疑的态度认真地检验每一个假设,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很怪异的假设也不放过,而不轻易地承认任何一种可能性。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对孩子讲了一大通道理,可孩子当时并不会听进多少,因为他在接受你的观点之前,先对你所讲的这些是怀疑的,在经过检验之后才会认可。

从思维品质上看,第一点,青春期孩子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他们喜欢采取新颖、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他们迷恋网络游戏。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他们要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要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对老师、父母及教科书的依赖,因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意识。另外,他们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第二点,他们的思维具有片面性,主要表现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狂热的“明星崇拜”就是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搜集大量的、他们所崇拜的明星照片,甚至在发式、服装、姿态及言行举止上都竭力去模仿某位明星,从中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应追求的目标。例如几天前网上报道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以死来逼迫李宇春隆胸。另外,他们的思维的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再就是他们在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所以,对问题的处理虽然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还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或个别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罗某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的这种过渡时间延迟,抽象逻辑思维落后,在分析理解学习问题时,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例如,在初中二年级增加物理学后,他对物理很不适应,甚至很反感,多次失败后,他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想放弃但又怕老师、家长批评,成绩下降后遭到同学们的笑话,内心矛盾重重,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青春期过于闭锁的特有心理,又使他不想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心里越来越烦。

第二、他从小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在他的心里,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没有人能超越自己,可现在由于自己的学习难以搞上去,周围那些原来自己瞧不起的人居然搞到自己的前面去了,心理很不服,嫉妒心理发挥了作用: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两次考试好一点嘛,以前这点成绩用我眼角也不会去看一下。他用这种方式编织了一个封闭的,自圆其说的怪圈,在这个怪圈内,他拒绝了对外界所有信息的接收,不在乎周围人对自己怎样,自己的任何想法和行为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是错误的,都是无知的。这种认知偏差是青春期青少年思维品质中片面性的典型体现。

第三、中考前的一场病,让他学会了人在病中时,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如,自己中考没有考好,可那是因为病了,家长无话可说,这样可以逃避家长的责怪;周围人虽然比自己考得好,但因为自己是病了,如果没有病,他们会超过自己吗(尽管事实上他没病的时候也难以考过别人)?病,是最好的理由,有了病,似乎一切烦人的事都可以解决。所以,从那以后,他变得一拿起书就头疼,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一种以逃避责任为主的消极的心理防御。

王某,2004年以文科高考596分的优异成绩来复读,复读近两个月,他自己觉得学习毫无进展,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收效甚微,后推荐来向我咨询。就他的学习能力开发问题进行了指导,效果显著,该生后来考上北大。下面是对我通过第一次咨询后对他的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议。

学习潜能开发是学生增分的空间,而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我现在谈的王某潜能,主要是指他在学习某科时存在哪些缺陷,对这些缺陷的填补就是他的增分所在。

1、数学

王某目前感到在数学学习上很充实,自己觉得进展很大,很有收获,这是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最突出的感受。但这并不等于他就只能这样了,他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高他在数学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在数学知识领域要适当地加深拓宽,提高他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其二,注意他的不良思维习惯并加以矫正,加强对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对一道经典题,当他解出来后,老师要问问他还有没有其它解法的可能性(这一点其它科老师也同样要求);其三,对他错误的地方,应从知识背景、思维规律上寻找他出错的原因,不能只判断或告诉他对这个内容的正确解法。

2、语文(www.xing528.com)

王某目前在学习语文方面,感觉到进步最大的是基础知识部分。他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言文: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四大部分之一。就王某目前的状况,如果是一道10分的题,他一般只能得6分,主要问题是:对文言文整体的理解和翻译很难把握,容易失分。这说明他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不太注重对该文背景、作者思想、不同时代文言文的风格等把握不够,缺乏对文言文“神”的理解和逻辑分析。

其二,作文,一般来说,他的作文都只能在48分左右,很难突破50分,这离我们所期望的相差太远。他的作文优势是:分析说理的思路都很明白清晰,论据论证都很充分,说服力很强,整个素材的组织也很严谨,但从作文整体上看,他的作文显得较为平淡,没有自己比较鲜明的个性和立场(正面的),在情感上缺乏激情,没有一种震憾力,言语的组织和使用上缺乏艺术性,这是他为什么难以得高分的原因。

3、英语

他掌握的英语单词较多,对试卷中的阅读内容一般都能翻译理解,但针对理解完形填空时失分较多(常常在10分左右)。分析他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发现他平时学习时,虽然查词典频繁,但在查到一个单词时,只看前面的一、两个原义注解,对单词后面的一些特殊组合及释义忽视放过了,而这正是他丢分所在。

4、文综

在文综三科中,政治得分常常是最低的(一般在75分左右),其它的也不太稳定,学习最困难的是历史,在心态上,对这三科也不太自信。

以历史为例,他的学习方法:从提纲目录入手,进行整体分析理解,然后再将具体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记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缺少归纳寻找规律的过程,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并且对知识的掌握过死。在听课时,他也只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只是套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上,这种听课方式其效果是很差的,在练卷过程中,他往往先做题,然后针对正确的答案分析自己哪些角度不对,哪些内容没有答上,这种不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来分析出错的原因,即使更正了,也显得很零散,并没有把整个知识系统完善。所以考试答题时,往往尽量写多一点,心想总会碰对一些得分点,这些都是不太自信的表现,结果最后失分较多。我和他讨论时,提出了下面几个方面能不能试一试去改进,他很乐意去做(因为他以前很少这样做):

(1)从整体上分析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是正确的,这是知识系统建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在对该部分知识的分析理解时,要归纳寻找其中的(历史)规律,或者能不能用这个规律来分析揭示推断一些历史问题,对一些历史现象,要问自己:what 、why 、 how等。

(2)听课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老师所讲的思路与自己当时分析整理的有什么不同?

第二,老师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一个问题时,是从什么地方进行突破的,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层次的先后顺序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自己当时分析时有没有这种感觉,自己理解的差异在什么地方,从这种差异来反思自己复习时在思路上是不是有什么不当的地方?

(3)当自己听完课,或做完练卷,或阅读完一个内容后,有没有冥想的过程(那些优秀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冥想中,将这些内容在头脑中逐一放电影,寻找其中的规律。明白规律的三大好处:规律性的东西不容易忘记;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后,当考试中再次出现时,可以节省很多重新思考、整合的时间;规律性的东西很容易把它与其它内容区别开来,这样不会把相似的内容看成了相同的内容,有利于举一反三。

(4)分析一个知识点时,要把自己当成高考题的出题者,试想针对这个知识,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题目来考别人,出题时参照相应内容的高考题。

(5)目前资料过多,并不一定要求全部做完,应有所选择。选题的标准是:新题、模棱两可的题、过去错过的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