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理解自己的儿子呢,男孩子的羞愧感

怎样理解自己的儿子呢,男孩子的羞愧感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泯灭了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加剧了孩子的内心冲突。第六、男孩子的羞愧感当男孩子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童年的创伤可能会持续并以看起来不正常的悲伤或失落的形式表现出来。

怎样理解自己的儿子呢,男孩子的羞愧感

一、处于危机中的儿子

(一)怎样理解我们的儿子

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子将来能有所出息,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付出得特别多,但父母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儿子了解不够,教育时出现了很多不当的地方。

仔细分析,在儿子表面平静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即希望满足社会对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大男人的要求,也忍受着孤独、寂寞和忧虑,同时承受着来自外部的暴力侵犯,他们时刻表隐藏着内心的煎熬,他们也试图从中得到解脱,但凭他们的能力又难以实现,为了树立男人形象,不愿意别人说他们软弱无能,不想向他们求助,每当别人希望帮助他们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会”“我能”“不需要”,听到这些话,我们做大人的很可能感到十分高兴,以为自己的孩子很有能耐,独立了,其实上这完全错了,他们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是一个男子汉,在虚荣的外表下,他们失去了获得别人帮助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内心的煎熬。

儿子的成长过程是很艰难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只是我们还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了解真正的男孩子是什么样,去帮助他们爱自己,男孩子得到的帮助太少,所以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比女孩子相对要多。我们在观察儿子时,首先要多留意孩子早期出现伪装掩饰的情绪,这些情绪特征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坏成绩到粗暴行为,也有时孩子看似安静,或者有明显的沮丧、不快乐、吸毒、酗酒、成为暴力行为的加害者或是受害者,但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呢?不要被他们典型男人的想法“一切都没有问题”的假面具所矇骗。

其次是沟通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要求孩子怎样怎样,不能达到要求的轻则严加训斥,重则拳脚相加(对女孩子就宽容得多),孩子成了一个被雕刻的物品,而不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在父母面前,孩子根本没有了申辩的权力,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在这种沟通模式下,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单向的,孩子永远在父母的束缚之下,试想:这种教育模式,怎能培养出一个有创造力的精英人才?即使是一个天才,也会被我们教育成一个平庸者。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各民族中,东亚人的智商是最高的,中国的天才儿童也不少,可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本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呢?我们的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泯灭了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加剧了孩子的内心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沟通方式有多种多样,言语沟通、肢体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等,这些沟通只是一种方式,其核心是公平、民主,理解孩子,使他们在与人分享真实感受时,不觉得害怕或丢脸。如当孩子面带伤痕回家时,如果我们说:“你又怎么了?”这是一种指责语言,或者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种威胁恫吓的语言,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问,如“怎么了?你可以告诉我吗?”这是一种商量的语言,“我感到你今天好象有点不对劲,是不是遇到到什么麻烦?我们来谈谈好吗?”这是一种理解的语言(说话时最好能探下身来),在这种沟通的语言形式下,孩子会把你当成朋友来交流。

第三是要学着配合孩子的步调,接纳他的心情。要男孩子与人分享他的感受,通常需要比女孩子更长的时间表。当你问女孩子“有什么不对劲了”时,她可能马上会与你分享她的想法,而男孩子通常会先拒绝(或忽略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留给男孩子足够的时间,观察注意到他的哪些行为或语言是表示他已经准备好要说了。而不要强迫“你说呀”“你必须马上说出来!”

男孩子如果需要沉默(接下来他才会与人分享感受),就是我们所谓的“适时沉默症状”,也就是男孩子本身需要自己的思考时间,去决定与他人分享感受之前,需要沉默多久。如果我们对于每位男孩子的特殊时间掌握得好,我们就会更尊重他处理情绪感受的方式,也让他更能真诚面对隐藏在面具背后的感受!

第四,以行动来连接。我们不要催促孩子坐下来跟我们分享感受,我们只要加入他喜欢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做一些什么,如游戏、弹钢琴、去游乐场,在行动中我们形成一种连接,让他慢慢放开自己。在游戏中,男孩子可能觉得亲近安全,可以去分享他的感受,否则他就会把感受深藏起来。

第五,我们可以通过告诉他们我们的一些自身经历的故事,如有关我们与他们同年时代的生活,其中有喜有悲,或者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些挑战,自己对挑战的担忧等,即使孩子开始会无精打采、或转动眼球表示不耐烦,相信他总会从听我们说故事时所传达的理解情绪中,学习到一些什么。当我们在揭示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免会觉得害怕、丢脸或失望,而孩子也会开始对自己的脆弱感到不好意思。他可以感受到我们了解他的想法,连带地也发现我们是真诚地了解、关心,也尊重他内心深处的真正真我!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把面具摘掉。

第六、男孩子的羞愧感

当男孩子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童年的创伤可能会持续并以看起来不正常的悲伤或失落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会把自己的情绪伪装起来,父母亲目睹的许多不能理解的脾气爆发、或极端情绪表现,可能部分产生于早期不能得到的一种渴望联系的需求而产生的报复,以及害怕这种渴望可能带来的羞愧所致。

我咨询过的一个男孩,陈某,家住农村,有三个姐姐,高一时,他总觉得父母不像别人的父母那样关心照顾自己,什么都要自己来做,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主要症状为:神经过敏,惶惶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表述时语速过快,情绪较为激烈,对事物过分担忧。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头昏眼花,头痛,坐卧不安,易疲劳,难以入睡,常有恶梦等。综合分析为广泛性焦虑症。该生高二时学期时退学。

在他的表述中,最主要的是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太不负责,矛盾的焦点在父母身上,可我和他父母接触时,发现并非是他说的那样,母亲对他是特别照顾,这就说明他的问题形成另有原因,仔细分析他的成长经历,他并没有说出什么问题来,我用了催眠疗法,在催眠过程中,他讲述了自己小的时候,在家里常常被三个姐姐欺负,好多次姐姐设计圈套把事做坏了反而告诉父母说是他做的让父母来整他,有一次他在外面被人打了,他让姐姐来帮助他,可姐姐没有理他跑开了,他又喊父母,可父母不在身边,他告诉父母,父母最多只是告诉他:男孩子就要像个男孩子相,不要像几个姐姐动不动就哭,哭是很可耻的。为了避免可耻,维护男孩子的形象,他把自己的羞愧隐藏起来,表面上装成很强大的样子。后来,他只好把自己最好吃的东西(本来自己很想吃的)拿出来给经常打他的那个男孩子吃,在催眠过程中,他惊叫道:“妈妈,他们打我,来救我啊!”从这里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家长、老师和社会带来的羞愧情绪,这也是我们最原始的情绪之一。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大众场合之下,当我们与某个人打招呼时,别人装成不认识的样子走开,我们会不会认为周围的人都在看我们这个愚蠢的样子,觉得自己很丢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羞愧感。当小男孩在哭泣希望大人伸出援助的手帮助自己时,如果大人不理会,并说:“哭什么,男孩不能这样!”孩子会觉得有种羞愧感。

所有三到五岁的孩子在开始与母亲分开时间的时候,多多少少都觉得痛苦,然而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却允许女孩子可以跟母亲在一起,小男生就要离开他们的保温箱,开始早期的分离,当男孩子抗拒这种安排时,另外一种刻板印象又会开始起作用:男孩子坚强起来!这也使得男孩子内心承受了额外的羞愧负担。随着男孩子渐渐成长,当面临自我信赖与自信心考验时,早期的这些压抑的情绪象征性地凸显出来,如梦境、无名暴怒不安等反常行为。这是当他的害怕、挫败、悲伤等感受已经变得不可控制时,这些感受就会穿透他外层的心理盔甲,汹涌而出!当男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一种新刻板印象:男孩子就是不好管,就是比女孩子坏!

(二)儿子在现实中的境遇(www.xing528.com)

儿子长这大了,我们并没有认真关注儿子的成长问题,平时,当儿子不听话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心情好一点,好言相劝,很多数情况下,儿子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往往把我们的不满情绪发泄到了儿子身上,仔细想想,我们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什么我们的儿子现在很不听话,违纪的特别多呢? 从社会现实中可以看看儿子的境遇,便可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这样了。

1、生活在现在的男孩子遇到的麻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有些虽然看来很“正常”,其实,他们对于社会所期待的男孩子应该如何如何的混乱信息感到困惑,如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的要求与自己内在需求之间相矛盾,他们深受其扰,很多人感到无来由的忧郁与孤独。

2、社会期待我们的儿子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男孩子也觉得懦弱可耻。所以,男孩子就伪装自己的情绪,与成年男人一样戴着强硬男子汉这个假面具,是用来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目的是要留给世人强悍、坚忍与强壮的印象,然而事实上他们觉得相当寂寞与害怕。

3、对待男孩子的认识上,我们存在着很多刻板的印象和谬误,主要表现在: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是顽皮蛋、不知轻重的家伙;青少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整天沉浸在幻想的世界,特别要酷,他们表现得很强悍、违反常规、顶撞师长,他们宁可和朋友一起消磨时光,也不想和家人在一起!这些印象都影响了父母与儿子的沟通与交流。

4、在教育体系中,两倍以上的男孩子被贴上“有学习障碍”的标签,有些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有情绪上的困扰,特别是ADD(多动症)。

5、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男孩子在阅读和言语表达能力方面表现不如女孩子,且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毫无改善的迹象,从生理发育看,这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儿子的错,可我们家长对他们采取了更苛刻的教育方式来训斥、处罚我们的儿子,可我们的儿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在委曲中成长。所以,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较女孩子脆弱,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易遭受反打击,男孩子容易有纪律上的问题出现。

6、社会总希望男孩子如何如何,往往以过时的理想来要求、评判男孩子,要求他们成为怎样的男人,如男孩子们不依循这些想法,社会就以各种方法来惩罚,逼迫他们就范,把他们束缚在这种框架内,限制了他们情绪的发展、思考能力也无法让他们自由开放地表现自我,当然也就无法在我们现存的诡谲多变的世界中成功生存。

7、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我们容不得儿子犯下过错,据统计,在家庭教育中,男孩子遭受到的暴力侵犯是女孩子的3倍,家庭暴力教给了儿子怎样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孩子好斗,打架,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么?

8、我们期待儿子能够独立,却没有给他们充分的准备,更不要说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与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表达感受,而且通常不给他们有回头或改变的机会,我们不能忍受拖沓,不愿听他们抱怨,那是因为我们相信“切断联系”是很重要的,甚至是由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中的“关键”!而我们对女孩子却没有类似的要求。

(三)儿子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自己的儿子,再说又有哪个做父母的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呢?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儿子是聪明的。从我个人经历来看,为了儿子,我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从武汉专门回家教育儿子。儿子是一个天性很活跃的孩子,有时我也看到他很寂寞,在他不动声色,不言语的隐隐约约中,我感觉到儿子那种不能轻易察觉的忧虑和痛苦。在家里,儿子很少与我们亲切地交流,一方面是我们(尤其是他的母亲)过多的高压和打骂,二是儿子本来就很小心翼翼、害怕受到伤害、封闭、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其实,他们内心是很孤独的。

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正在做午饭,儿子回家了,我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一进门把文具等东西狠狠地摔在茶几上,然后坐在沙发上,样子很是气愤,一定是在外面受气了!我问他是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很不情愿地答道。我进一步问他发生了什么,告诉他无论是什么事,我们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一起去面对。在我的安慰与劝说下,他的泪水一下子像决了堤一样,把一直放在心理的事全部倾囊而出了!

儿子从很小(大约读小学二年级)就独自一人乘五路公交车上下学,在同车的路上,有一个个子很高、大他两个年级的同校男生,经常欺负他,当那个男孩子上车晚了的时候,就逼迫儿子把座位让给他,稍有不顺便遭到打骂,有时在上车时强迫儿子去买早点,本来我们给儿子的钱就不多,车费两元,另加早餐费,最多再给五角钱的零用钱,当儿子给他买早点后,儿子只有饿肚子了。为了解决问题,儿子向他的老师反映过这件事,但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安慰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措施,老师在儿子的心目中本来是很崇高、伟大的,在儿子的心目中没有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老师在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让儿子失望了。

当老师对这件事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后,儿子打算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天早晨,儿子临出门时,向我多要了两元钱,说是要买一本书。我没有多问就给了他,因为儿子从来是不向我多要钱的。现在才知道他要钱的真正目的是想主动去给这个恶男孩买早餐,和他讲和,建立友好关系。儿子这么小就想到了这种方法,确实不容易。那天儿子很早就起了床,比平时出门要早,步行了一站,在那个男孩子上车的站口等,一直等到那个男孩子出来,儿子主动去和他谈这件事,可那个男孩子根本不买账,把他的两元钱拿走了。听到这里,我确实为儿子感到骄傲:儿子这么小,就在这种忍辱负重的心灵煎熬中顽强成长,越王勾戋卧薪尝胆,目的为了重整河山,韩信胯下受辱,为的是将来能成大器,儿子的这段遭遇,尤如一把双刃剑,在挫折中成长的同时,心灵深受着巨大的煎熬,可儿子把这种伤害隐藏在自己的心里,把自己的这种愤怒强力克制,实在受不了时,就爆发出来,难怪我时常听到他在家里摔东西,有时把一些纸撕成碎片,这些都是为了发泄。

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爸妈时,他直直地盯住我看了几秒钟,然后说:“我怕你们说我没有用!”哦,难怪有人说儿子是躲在一个面具之下,用这张面具来隐藏自己最深刻的思维与感受,即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这张男性的强悍面具让他可以大言不惭地对全世界宣称:“我可以处理一切,一切都很好,我是无敌的,无坚不摧!”

其实,儿子用这张假面具,来展现给世人一种虚假的勇气的同时,也把他感受到的因为脆弱、无力与孤单的羞愧隐藏起来。他无法处理学校及生活中的事时(就他的年龄来看,难以处理这类问题),如友谊出现裂痕,甚至被欺负、心情沮丧、想要自我了断的时候,别人都很难觉察出来,而他也不知道如何求助,甚至是向关爱他的人求助,结果就造成了生活中的不快乐和学业上的表现落后。当他们被逼得没有退路了、在学校闹事了、开始与朋友争吵、吸毒或酗酒、上网成瘾、被诊断有忧郁症或多动症、突发式地卷入打架滋事时,才变得聪明,向人求助,家长也在此时发现问题并引起了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