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的就业形势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求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涨”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时有波动。

学历之间: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性和开拓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心”的上移。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有“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不予考虑”的想法。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根据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表明:2005年就业率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专科和高职为59.1%,本科为77.6%,硕士和博士分别为84.1%和79.3%。

地区之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2005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会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落实率分别为:78.8%、75.1%和65.0%。

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据统计,2005年“211工程”大学的落实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落实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落实率为58.9%。

用人单位之间: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例如国务院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1996年为34.4%,1998年为29.3%,2000年为26.5%,2001年为22.0%。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对那些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校门到校门,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学生外语六级以上。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著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查察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的条件不错,但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收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到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和招生规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之外,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就业工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面化,手段上信息化。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此外,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等。

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

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多地是依赖学校,有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尽管社会已形成了全国和地区性的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者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充分得以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以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

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1)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据统计,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80%是通过学校来落实就业单位的。目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许多“过来人”对此深有体会。

(3)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

(4)就业关系合同化。即无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临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有力地拉动就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2003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中国经济的最高增速。第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8%和9.6%,没有出现大的起伏。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目前的就业粘性指数计算,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提供1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换言之,2004年的经济增长可以新增加9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700万个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大力发展社区的家政服务、社区保安、生活护理和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岗位,吸收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二是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四是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把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延伸到失业人员。在改革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和自谋职业的障碍,促进多渠道就业,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会迅猛增加,然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却增速有限。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以及成人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这样一来,势必造成部分专业、少数毕业生供过于求,形成“求职难”的局面,部分毕业生也会因此暂时待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及边远地区将成为一些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无形市场加快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传真、电话等会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进行自我推销,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见面交谈。学校将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

就业市场更加规范。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就业市场的行为不规范,市场制度不健全。诸如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随意插手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应聘中的弄虚作假,供需双方的轻率违约,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各种乱收费现象以及某些招聘活动中的非公开、非公正行为的存在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然而,今后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将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良好择业氛围将会逐步形成。同时,就业市场将常年开放,并与其他人才市场形成互补。

就业市场的功能更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虽已建立,但市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完善。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市场不仅具有有效配置毕业生资源、交流供需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就业指导和服务功能,即包括就业指导、服务、咨询、推荐就业、就业培训及就业测试功能。

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的最佳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还离不开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在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骨干企业、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国防、军工及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优秀人才方面,今后国家将会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地引导吸引毕业生向这些地区和单位就业。

(二)经济全球化与就业机会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随着科技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到一定高度,就进入全球化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而经济全球化又会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祸福相依

经济全球化因两极格局的崩溃而发展,又给世界格局的演进带来新的变数;因科技革命而更加迅猛,同时又为世界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国际商品加速流动,国际市场进一步向全球市场演变,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扩大。

国际金融一体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全球货币市场的短期资金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0%,每天有1万亿美元至1.5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兴风作浪。(www.xing528.com)

跨国公司“二元化”。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一支主要力量。目前,在全球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200家跨国公司占世界GDP的1/3;掌握7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国际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

贫富差距扩大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总产值的大多数份额,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发达国家还是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操纵者,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也由发达国家控制,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南北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经济风险“连锁化”。2002年秋天美国西海岸“封港事件”爆发后,与美国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均遭损失。10天的封港,给美国经济造成了19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全球商家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世界各国为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消除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区域合作化趋势加强。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短期就业的影响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将在短期内被动调整,国内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对就业将会造成较大影响。如第二产业中,国内制造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行业就业弹性将进一步下降。建筑业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投资就业弹性将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将是外商投资的重点行业,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外商对传统商业、服务业的投资更多的可能是对现有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因此低端就业岗位增加幅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由于部分服务行业受到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冲击,也有可能造成服务行业结构性失业。而金融保险业和咨询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将以高素质劳动力为前提,对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帮助不大。

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外国农产品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冲击,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劳动力需求减少幅度较大。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大幅度提高。从不同行业看,制造业随着产业不断升级,新技术和新工作组织形式的应用,要求工人掌握更全面的技术和更丰富的知识。服务部门特别是金融保险等行业大大提高了对高技能白领工人的需求,而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减少。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高学历劳动者包括高级技术工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培训体制,加速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劳动者,成为在全球化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贸易壁垒被打开后,国外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进入将使一些以前受到较好保护的产业(如汽车、电子、通讯产品、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等)受到很大冲击,使这些目前仍处于优越地位的行业出现就业压力。但从总体和长远看对我国是非常有利的,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进出口贸易会大量增加,人才的需求形势更会看涨。有关专家已经估计中国入关后至少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入关后一些行业的兴衰,会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包括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毕业生逐渐走俏,而且可能会使近年来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与涉外专业有关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度上升。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三)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投入,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并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对内开放的层次,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能够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

国家鼓励人才到西部建设的政策是: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地方项目,引导大学生到当地贫困地区服务,地方财政要给予支持。高等学校要努力与本校志愿者服务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提倡高校奖学金适当用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贫困地区就业。具体政策概括为:

(1)从2001年起,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

(2)调动西部地区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

(4)鼓励人才和智力向西部地区流动。

(5)实行人才和智力对口支援。

(6)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

(7)对到西部地区的外籍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出入境便利。

(8)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为了改变西部落后的现状,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鼓励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的优惠政策,用以吸引有志之士。如陕西省出台了五条吸引优秀人才到陕创业的优惠政策:

(1)对调入省内的高层次人才,由人事部门推荐联系用人单位,迅速办理调动手续。

(2)对要求来陕进行高新技术攻关各领办、创办、租赁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由政府负责收集、汇总后,面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提供中介服务,由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有关手续。

(3)对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和职称比例的限制,引进的硕士及50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准予其配偶、子女及父母等随迁户口。

(4)对愿意来陕就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允许其在全省范围内先落户、后找工作。

(5)对非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非本科毕业的人才,以及省内急需的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其所学专业符合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由接收单位报人才交流中心批准,享受引进同类人才同等待遇。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做出的决定,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2003年的招募指标为5000~6000名志愿者。2003年是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第一年。全国共选拔600名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这两项工作计划都是开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力度将会加大。

《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16号)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1万名。除2003年招募的2年期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600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12省(区、市)以及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自治州的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西部大开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西部的生态重建、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等规划的推行,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完成。有理想和聪明才智的大学生投身到西部建设中,一定会大有作为。

(四)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与环境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和艰苦创业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与行动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毕业后不是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用自己所学知识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毕业生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进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实体,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目前已成为毕业生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

有专家预言,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将成为21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如何解决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室发[2002]第19号文件规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人事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事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制定政策,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所需的毕业生。要协助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手续,提供相关的人事代理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国务院还下发通知,对于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另外,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出更新、更广的就业领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并发出《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大学生在选择灵活就业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阻力

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创业环境差,在主观方面则凸显在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欠缺。具体说来,有以下因素制约了大学生的创业。

(1)客观因素

首先,办事程序繁杂,耗时耗力,创业成本高。以公司注册、开业手续为例,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别,就不难发现我国的创业环境差。创业的第一步是注册一个公司。在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中,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步骤数,加拿大最少(2步),中国内地则需要走过7道关(不包括那些随意增加的行政审批环节)。从申请注册公司到开业平均需经历的工作日天数,加拿大最快,只需2天,中国内地需111天。按每年250个工作日计算,在中国内地,创业者平均要等半年左右才可注册好一个公司并开业。至于各种审批、执照所需支付的费用,在11个国家和地区中,这些显性注册审批费用在美国、中国台湾、英国、加拿大均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内地,这些显性费用占人均年薪的11%[7]。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注册审批程序越长、费用越高,它对一家公司开业后的行政管制通常会越多,创业环境就不好,这是妨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因素。

其次,少部分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融资渠道不畅。2003年3月“两会”期间,广东省就着手制订了一系列有利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例如,由省政府出面建立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和扶持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很多部门以没有具体操作细则为由,使优惠政策无法实施。至2003年7月中旬,广州的各银行对贷款给大学生创业的业务并不感兴趣,都没有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贷款业务[8]。没有资金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再次,创业教育滞后。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转变到自主择业。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是一些学校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变。国家、高等学校鼓励、支持个人创业,而怎么创业,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去没有涉及,现在也只有极少数高校开始试行专门的创业教育。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没有形成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据2003年9月5日中国教育在线的消息,上海交大一位毕业生在2000年和同学合伙开了一家软件公司,他们与客户谈判,对方一看是几个毛头小伙子,就百般刁难,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不信任,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劣势。还有某名牌大学一毕业生准备自主创业,于是街坊邻居流言四起,说某某名牌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这种来自社会的噪音,使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沉重的压力。高校很多老师也不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认为大学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2)主观因素

首先是缺乏自信。根据某大学2001年的调查,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创业能力的只有3%,基本具备的只有4.7%,它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另外,有40.8%的学生选择“相对创业,我更喜欢容易点的工作”[9],表明即使具备了创业能力和条件,有些学生也不一定选择创业,因为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容易,并且不一定成功,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另据王有智先生对西安地区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发现,有31.8%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自信,有3.2%的大学生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感;在对未来前景等六大类型的自信问题调查中,大学生最缺乏自信的是“未来前景”。缺乏自信,对前途的悲观失望,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时,很多学生宁愿踏破铁鞋到处寻觅工作岗位,也不会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其次是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弱化。有实力才有信心,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不选择自主创业之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实力,就是能力不强。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弱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学生就是考试机器,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衡量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老师、家长和学生只要考试成绩的优秀,不管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文科生不懂理科的知识,理科生不了解人文知识,至于学生能力的高低几乎无暇顾及。而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才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法律、融资、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是,我们的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优势以外,缺乏其他方面的能力,因此无法承担自主创业的重担!

最后是个人信用危机。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有些人靠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发财致富,影响到校园就变成考试作弊、简历造假、欠贷不还、恶意欠费等。社会上的信用危机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致使银行不敢轻易向毕业生放款,老师、同学、朋友也不敢把钱借给毕业生,就算有些毕业生想自主创业或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也会因为缺乏创业资金而无法顺利创业。因此,诚信危机是影响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又一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关心、关注和重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为他们排除障碍,营造一个自主创业的宽松环境。同时,大学生应努力具备冒险精神、求新精神和坚忍不拔、沉着、能吃苦、果断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敢于负责、培养市场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勇敢地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